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部)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 周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命令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A. 宗法制

B. 世卿世禄制

C. 礼乐制度

D. 分封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

A. 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C. 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

D. 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楚”姓起源于

A. 封国

B. 谥号

C. 爵号

D. 职业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度

C.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 科举选官制度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 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 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

A. 有利于专制统治

B. 维护了社会公平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A. 秦朝军功爵制度

B.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 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封建等级制的森严

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详细信息
16. 难度:压轴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材料说明内阁

A. 可以干涉皇权

B. 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 可以劝谏皇帝

D. 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C.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亊控制

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表明柳宗元

A. 抨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 反对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 主张公正合理的选拔人才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材料二文武将吏,植自署里,贡从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自秦始王垂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垂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烦(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