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览展出的铜鼎,铭文中写有“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周朝青铜器多用作祭祀礼器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行 B. 冶炼技术的提高 C. 宗法制的盛行 D. 宗教思想的蔓延
|
2. 难度:中等 | |
“曹氏,叔与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与曹姓形成直接相关的制度应该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
3.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 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 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 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
4. 难度:简单 | |
《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 神权与王权结合 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5. 难度:中等 | |
费孝通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时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古代 A. 宗法制度文化 B. “家国同构”理想 C. 森严的等级制 D. “三纲五常”原则
|
6. 难度:中等 | |
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造成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 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C. 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D. 受中国宗法制的影响
|
7. 难度:中等 | |
《全球通史》评论说:“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导致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宗法制、分封制 B. 郡县制、行省制 C. 皇帝制、中央集权制 D. 民主制、元首制
|
8. 难度:中等 | |
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九品中正制
|
9. 难度:简单 | |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 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 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 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
10. 难度:中等 | |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 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井田制已趋向瓦解 D. 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
11.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中央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B. 最高统治者实现高度集权 C. 用礼乐制度确立等级关系 D. 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12. 难度:简单 | |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 君权遭到了弱化 D.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
13. 难度:中等 | |
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A. 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 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 C. 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
14. 难度:简单 | |
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 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 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
15. 难度:简单 |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16. 难度:中等 | |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
17. 难度:中等 |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人同伦
|
18.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19. 难度:简单 | |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 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 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 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 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
20. 难度:简单 | |
“崩长城有学者发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先秦),后来又发现刘向(汉)的 《烈女传》有记载,“杞梁之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为之崩。”唐代《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这表明 A.历史研究可以采用民间故事,但必须详加考辨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史学研究必须通过考古获取第一手资料 D.历史年代越近,人们对于历史的评价越客观
|
21. 难度:简单 |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
22.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D. 元朝时设置行省
|
23.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写道:“汉高祖大朝群臣为太上皇祝寿时戏言以天下为产业……(明太祖)祭祖时以天下《赋役黄册》与鱼肉果蔬并陈。”这主要表明了中国古代: A. 天下为公 B. 儒法并施 C. 以农为本 D. 家国一体
|
24. 难度:中等 | |
《唐书》记载的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见图示(注:士族指的是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指的是一般的中小地主;小姓指的是二者之间的阶层),由此图示可知 A. 唐朝依然延续了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B. 唐朝时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进士考试 C. 士族小姓寒门子弟中进士人数一样多 D. 唐朝科举考试进士分布来源很不平衡
|
25. 难度:简单 | |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 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
26. 难度:简单 |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 “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 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 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
27. 难度:简单 | |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28. 难度:中等 | |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C.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D.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
29.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
30. 难度:中等 | |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这一现象演变反映的实质是 A. 礼乐制度的建立 B. 封建等级制度建立 C. 专制皇权的强化 D.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31. 难度:中等 | |||||||||
《中华文摘》第一期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
32. 难度:中等 | |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 宦官专权 B. 内阁的作用 C. 六部掌握实权 D. 军机处的设置
|
33. 难度:中等 | |
《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
34. 难度:中等 | |
“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 A. 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 B. 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 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
35. 难度:简单 |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其中将无法完成的一个选题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36. 难度:中等 |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37. 难度:简单 | |
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 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 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
38. 难度:简单 | |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
39. 难度:中等 | |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 防止了大臣专权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
4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材料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各举两例)。 (2)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