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西藏林芝地区二高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以下关于唐朝中央决策机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A. 唐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六部

B. 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以及执行

C. 以皇帝和中书、门下两省为核心

D. 皇权至上,完全不受相权的制约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下列哪件物品不在自给自足的范围

A. 丝绸

B. 茶叶

C. 盐铁

D. 粮食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这一措施

A. 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B. 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

C. 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 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 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 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

C. 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

D. 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A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

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A. 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B. “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

C.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

D. 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雅典全体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获得了不受财产限制,通过抽签、选举和轮换而出任各级官职的权利和机会。该举措

A. 始于梭伦改革时期

B. 得到智者学派人物普罗泰格拉的称道

C. 说明克里斯提尼改革卓有成效

D. 成为雅典民主制进入“黄金时代”的标志之一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构建各有侧重。其中,辛亥革命侧重于构建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制度文明

D. 生态文明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据统计,整个近代中国资本经济中,商业资本始终大于工业资本。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 利于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B. 阻碍中国近代工业的健康发展

C. 有效抵制列强对华的经济渗透

D. 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等企业

A. 都是中小地主投资兴办的企业

B. 都是私人建立的资本主义企业

C. 都采用了“官商合办”的形式

D. 都是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A. 摆脱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 民族工业的资金、技术实力与外国企业不相上下

C.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 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

B.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D. “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海关征收货税与船钞两项正税。额定正税之外,还有缴送、归公、行用等附加征课。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双方确定《海关税则》,为了征收方便,列入税则的商品基本采用从量税率。

1843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比较表

项目

1843年前税率(银两)

1843年后税率

(银两)

正税

实征

棉花(每担)

0.298

1.740

0.400

布(每匹)

0.069

0.373

0.100

白布(每匹)

0.285

0.702

0.150

棉纱(每担)

0.483

2.406

1.000

双幅细布(每丈)

0.712

1.242

0.150

 

 

表2——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关”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进口税率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现象1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现象2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 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现象3

新式工厂对于钟点时间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有作家这样描写上海工人上班情形:“大家都急忙的出了门,在临着臭沟的乱泥路上奔着”。在工人们的回忆里,准点上班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每个人的神经处于极度焦虑紧张的状态。

 

 

对上述三种现象,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给分。10分)综合上述,请用一句话概括其所贯穿的主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日本的扩张主义者不仅为经济上的原因所驱使,还对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和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日趋成功感到不安。此外,他们充分意识到当时正引起西方政冶家注意的失业情况和其他问题。………中国东北角上的这个省份与南京的联系松散,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日本已通过过去的条约在满洲获得了可以用来为其侵略行径找借口的某些特权。日本军方于1931年秋断定入侵时机已成熟时,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回想起来,满洲事件作为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凡尔赛和约》、华盛顿的协定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意大利和德国的修正主义领导人并不是不起作用的;满洲事件引起了一连串的侵略,这些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指出1931日本发动的侵略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际联盟对1931日本入侵中国的反应。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中国首位驻外使节。1876年至1879年使外期间,认真考察西方“朝廷政教”和历史文化。他十分赞赏西方以议会民主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科学推动欧洲文明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的教育体制优于中国的封建教育,认为西方社会开放、崇实尚学、尊重实际、勇于开拓的社会风气是西方国势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中国圣人之教,亦但资之似涂饰文具而已”。他“倔强难以世同”,直言李鸿章幻想购几艘铁甲舰,派几个留学生学习军事就可以实现中国的“自强”,是“欲速而不达”,批评洋务运动“大本全失,西法从何举行?勉强行之,亦徒劳耳。”郭嵩焘从英国卸任回国后,向朝廷乞假,一生宦途坎坷,命运多舛。

——摘编自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宦途坎坷,命运多舛”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