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C. 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D.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

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一是地主占有土地。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的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商品经济发达

B. 存在井田制

C. 小农经济落后

D.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

A. 瓷器制作技术成熟

B. 纺织技术出现萌芽

C. 冶炼技术出现

D. 青铜铸造技术达到很高水准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 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

C. 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 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朝时政府曾建立了以“工官”工场,即官营企业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起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基础。“工官”工场和国营企业都

A. 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B. 决定着当时市场的供求

C. 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市坊制度

D. 官营专卖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 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D. 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号称“山西票号”的票庄遍布全国各地,且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曾向晋商乔家借钱还国债,足见晋商的经济实力。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票庄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票庄是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机构

③晋商是明清时期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商帮

④晋商和官府勾结卖国求荣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C.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B.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的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2013年中国与日本围绕“钓鱼岛”的争端不断,中国用实际行动,有理、有力、有节地对日本进行回击。当今的中国已充分地认识到了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回顾历史,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从王室、贵族到学者、海员都想在大西洋上找到一条通达东方的发财之路。揭开这一序幕的是

A. 葡萄牙人的海上探险

B.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 西班牙人的殖民探险

D.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取得的地理大发现的成果有

①发现绕过非洲南端的航路

②到达美洲的沿海地区

③开通绕过美洲南端的航路

④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在新航路的开辟中,

①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②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③西班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其中

A. ①②正确,

③不正确

B. ①不正确,

②③正确

C. ①③正确,

②不正确

D.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有

①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③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推动了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下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人员或物品。其中,③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A. 金银、玉米、烟草等

B. 枪支、玻璃等

C. 黄金、象牙等

D. 茶叶、丝绸、瓷器等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年)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西班牙

D. 意大利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有

①圈地运动的推进

②海外市场的形成

③垄断组织的出现

④民主制度的确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 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

B. 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C. 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D. 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表摘编自某部有关工业革命的书籍。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斯塔福特郡的矿口女工的周工资表

年龄

工资

12~13岁

4先令—4先令6便士

13~14岁

4先令6便士—5先令

14~15岁

5先令—6先令6便士

15~16岁

6先令6便士—7先令6便士

 

 

①女童工在工业革命中普遍存在

②女工的工资比男工低得多

③妇女独立意识增强,主动离开家庭走进工厂

④早期工业时代缺乏人文关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祭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指

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③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

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近代世界市场,具有与早期世界市场不同的特点。以下表述属于工业革命之后近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有

①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②原先在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工业资本让位于商业资本

③大机器、交通运输、通信和工厂制度成了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④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 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 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上

材料二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代晁错

材料四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了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德国期间对中外记者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将给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年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

(4)根据材料四分析“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