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 A. 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 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 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 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
2. 难度:简单 | |
中国传统社会,建造了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这主要得益于( ) A. 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 B. 郡县制国家机器建立 C.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 古代科技水平的提升
|
3. 难度:中等 | |
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 A. 军事方面 B. 政治方面 C. 经济方面 D. 王朝的建立者
|
4. 难度:中等 | |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 C. 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 生活习俗逐渐改变
|
5. 难度:中等 | |
黄仁宇先生认为:“如果一个人把此派学说看成一个单纯的方法,施用于孔孟教条之前,就很可能发生“未信先横”,以为自己的灵感可以为真理的主宰。其后果由于个人的个性和背景而趋向于泛神主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这也是此学说的危险之所在。材料中的“学说”指的是( ) A. 阴阳五行学说 B. 程朱理学 C. 陆王心学 D. 经世致用学说
|
6. 难度:中等 | |
明末徐光启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翻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他在比较中国《九章算术》与西方数学之后指出:“《九章算术》其法略同,其义全阙。”(“法”指计算的技术,义则指原理)。材料表明徐光启认为( ) A. 中国数学的实用性与西方差距较大 B. 传教士已成为中外交流的官方媒介 C. 西方的前沿科学知识大量传入中国 D. 西方数学在理论研究方面超过中国
|
7. 难度:简单 | |
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 明朝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 宰相制度的废除 C. 三纲五常思想得到了强化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
8. 难度:中等 | |
1903年10月,《申报》载文:“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这反映出( ) A. 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 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 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 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
9. 难度:压轴 | |
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 重拾“中体西用”思想 B. 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 C.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D. 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
10. 难度:简单 | |
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 A. 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 轻工业相对发达 D. 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
11. 难度:简单 | |
1942 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
12. 难度:简单 | |
在美国时代杂志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分析了中国局势变化的几种可能性:“委员长仍担任国家的领袖,联合支持他的力量,统治中国中部和南方区域……中国可能分裂成不同地区割据…中国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这篇新闻报道应该写于( ) A. 1946年10月 B. 1947年3月 C. 1948年8月 D. 1949年10月
|
13.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文革期间的一张宣传画,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以下有关这张画的解读,合理的是( ) ①作者对知青下乡肯定是积极支持 ②不能确定作者的真正立场 ③画中主人公对知青下乡热潮的态度是身体力行 ④由于这张画的主题不正确,不可能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
14. 难度:中等 | |
1984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 A. 有助于缓解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 B. 有利于解决国营企业的雇工问题 C. 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D. 标志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
15.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表明,罗马法( ) A. 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 主张保护私有制
|
16. 难度:中等 | |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A.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 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 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 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
17. 难度:中等 | |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起斗争的欲望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由此一种鼓舞人民起来斗争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这一艺术风格是( ) A. 古典主义 B. 新古典主义 C. 浪漫主义 D. 现实主义
|
18. 难度:中等 | |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日本公民政治权利在形式上得到了宪法的确认。这说明该宪法( ) A.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B. 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保留了典型的军国主义
|
19. 难度:中等 | |
1688年,威廉和玛丽来到英国,接受了议会的《权利法案》,并从议员的手中接过了王冠。议会取代了国王,成为了权力的中心。对此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是( ) A. 霍布斯 B. 洛克 C. 伏尔泰 D. 卢梭
|
20. 难度:中等 | |
牛顿认为他在数学方面的发现: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和神学是相辅相成的。牛顿的目标是用数学来证明基督教的合理性以及源头。牛顿在《光学》中写道:“从自然现象中难道看不出有一位上帝吗?他无实体却生活着,有智慧,而且无所不在。”对此,最合理的理解是( ) A. 牛顿是一位虔诚的神学家 B. 信仰宗教与科学水平高低紧密相关 C. 英国未受到宗教改革影响 D. 牛顿的认识最终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
21. 难度:简单 | |
苏联曾发出强硬警告:“在伦敦和巴黎会议上制定的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和把一个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拉入军事联盟的计划,只会使欧洲局势复杂化。这些计划的实施必然会引起欧洲国家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如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迫不得已而采取保障他们的安全的新措施,那将是十分自然的。”这一“新措施”是指( ) A.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B. 签订《华沙条约》 C.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 柏林墙的修建
|
22. 难度:中等 | |
20世纪 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空间技术领先一步,美国感到恐慌。通过调查反省,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空间技术落后的本质原因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时间美国舆论哗然,要求“这个国家必须改革它对教育的想法——从幼儿园开始彻底重来”。这反映 A. 苏联取得了霸主地位 B. 美苏冷战及相互对峙 C. 美国教育非常的落后 D. 苏联的科技领先世界
|
23. 难度:中等 | |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苏联产生这一争论的背景是( ) A. 市场经济的理论得到认可 B. 计划经济理论被否定 C. 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模式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露
|
24. 难度:中等 | |
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A. 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B. 从关贸总协定走向WTO C. 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 D. 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
25. 难度:中等 | |
在某次战争中首次出现了蒸汽船、爆破弹、来复枪、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铁路补给等现代化军事装备。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A. 克里米亚战争 B. 普法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囯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
|
28.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以来,“刑罚类杂、频异,且严酷”。《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北齐律》废除宫刑,北周进一步废除肉刑。……北魏之前的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北魏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北齐、北周更多次明令轻罪“重教化、轻刑罚”。……此外,自先秦以来,大刑之间就缺乏过渡、差等较大。如罪重于徒,不至死,怎么判定?……从北魏开始,大刑之间出现弹性,北齐时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进而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据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北朝刑法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朝刑法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