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吉林省延边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大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 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 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C. 嫡长子继承制是最好的权力交接制度

D.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必然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核心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B.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

C.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 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

A. 促进了文化融合

B. 维护了社会公平

C. 有利于专制统治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逐渐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据史书记载: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朝开始设置“三公”官职

B. 皇帝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C. 丞相是皇帝主要的行政助手

D. 御史大夫掌政令决策权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

A.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 维护法官的权威

C. 随意性较强的法律

D. 对后世影响较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由此推断

A. 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D. 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A. 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 雅典公民具有自由平等精神

C.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D.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公元前594年的一天,在古城雅典郊外,农民们纷纷奔走相告:“颁布新法律了,我们抵押掉的土地可以收回来了!我们再也不会去给贵族当奴隶了!”这部“新法律”

A. 迎来了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B.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 铲除了守旧贵族的政治特权

D. 成为欧洲第一部系统性法律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罗威尔谈到英国1688年的使詹姆斯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消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它的前辈所具有的权力。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B.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 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

D. 政治变革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

B.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C. 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D. 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指出:“依据这部宪法,合众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联盟,而且还是一个联邦,生活在联邦里的个人,出于某些目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而出于其他目的,又是各州里的公民。”材料体现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则是

A. 分权制衡

B. 人民主权

C. 天赋人权

D. 自由平等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之文官,受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之弹劾与定谳(yàn,审判定罪)时,应受免职处分”。这一规定有利于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实现“制约与平衡”原则

C. 防止中央政府专权

D. 增强政府人员的法律意识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拥有广泛的立法权,官吏任命权、条约缔结权和国家防卫权,是帝国事务运转的总枢纽;帝国议会按普遍、秘密、直选的方法产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说明

A. 议会立法权的不完善

B. 议会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C. 联邦议会高于帝国议会

D. 帝国政治的专制主义特征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

A. 租界特权

B. 领事裁判权

C. 关税自主权

D. 最惠国待遇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马克思在谈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中国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_______,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两个后果;原有的旧税捐更加难以负担,此外又加上新税捐。”其中___填充较为合理的是

A. 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工厂

B. 外国人在中国内地通商权

C. 两亿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偿

D. 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评价某份政治纲领时说:“把农民群众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很多环节,而中国尚未有这些环节…其只是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而已。”下列关于这部纲领,说法正确的

A. 是农民阶级革命时间的产物

B. 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

C. 推动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全盛

D. 缺少相应的社会基础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頻年所全力经背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太平天国运动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淸朝军费开支猛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賦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淸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A. 中央财权下移

B. 西方经济侵略加剧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地方权力不断萎缩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太平天国时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 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 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历来强调治吏不求致用的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史学研究与民族救亡密切联系,提出加强中国民族史与地理学研究,以改造民众历史观,增强民族意识。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加强对史学研究的指导

B. 民族矛盾尖锐使民族主义高涨

C. 国共两党为民族大义而合作抗日

D. 列强联合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见解正确的是

A. 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

B. 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 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 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历史依据一

历史依据二

结论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A. 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 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 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 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下表呈现的情形反映了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政权头目

“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革命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汉奸日益增多

C. 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D.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

A. 革命史观

B. 近代化史观

C. 文明史观

D. 全球化史观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列宁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俄国十月革命比其他国家爆发早的原因之一是

A. 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

B. 沙皇制度腐朽透顶

C. 战争加剧了俄国的困难和矛盾

D.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它采取的许多原则对后世有深刻的启示。下面巴黎公社的措施中,最能够体现其人民民主原则的是

A. 公社职员都由选举产生

B.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C. 建立国民自卫军

D.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香港《大公报》社评:“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第一代的会面,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跨越,如今第四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若江山有思,亦会动容。”这次会面

A. 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C. 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D. 使得两岸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和解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 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 中国因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 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 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它”是指

A. 经济互助委员会

B. 杜鲁门主义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马歇尔计划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华沙条约缔约国注意到欧洲发生的深刻变化,为贯彻实施政治协商委员会1990年6月7日莫斯科会议的决议,他们作为平等主权国家决定在1991年3月前取消它的军事组织和机构。”该决定

A. 标志两极对峙的形成

B. 敲响苏联解体的丧钟

C. 宣告两极格局的结束

D. 导致东欧剧变的产生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英国BBC广播电台曾发行了一部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一个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这说明

A. 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B. 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 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D. 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7.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物色他。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著过一本书,叫做《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的弹劾研究考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创新,并评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后期,国势衰微,军费的开支十分庞大,朝廷为了应急,“变法增造金银关子”,以加印纸币的方式掠夺百姓的财富,导致物价飞涨,民生维艰。当时的民众都很期待出现一位中流砥柱式的贤臣,能够稳定住局面。真德秀是最被民众看好的官员,京城因此有民谚曰:“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表达了临安百姓对真德秀主政、平抑物价的殷殷期待。不久,真德秀被宋理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让他领导改革。然而,真德秀主政以后,却无视外间物价高昂的现实,没有把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事务,以解民众之急,而是大力尊崇道学,以倡导“正心诚意”为第一要义,认为道学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他的这一套虚而不实的理论,民众当然不会买账,大失所望的京城百姓,遂在之前的民谚后面加了两句:“吃了西湖水,打作一锅面”,讽刺真德秀身居高位,却分不清什么是当世的要务,做事不切实际,脑子就像一锅煮烂了的面,混乱不堪。

——摘编自《南宋真德秀改革》

(1)依据材料,概括真德秀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真德秀改革被讽为“一锅面”的原因及启示。

 

详细信息
40.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名将、外交家。父亲班彪,哥哥班固。他自幼博览群书,能说善辩,胸怀大志。公元 62 年,汉明帝任命班固为校书郎,班超随哥哥迁入洛阳,跟着哥哥帮官府做一些文书抄写和资料整理工作。他听到匈奴不断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叹息着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封侯,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公元 73 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班超到他手下担任了代理司马(参谋),这成为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窦固为了更好地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时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来共同对付匈奴。因为班超的才干,他被派为使者前往西域。他设计攻杀 了匈奴派驻在鄯善、于阗的使者,废去龟兹派遣的疏勒王。在东汉政府的援助下,联合当地力量,先后击败莎车、龟兹等地的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公元91 年,班超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摘编自孙丰年《榜评历史魅力人物》

(1)根据材料指出班超投笔从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