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历史学家钱穆说:“在春秋时代,……知识分子无不是流动的……但他们却忘不了封建制度所从开始的天下,只有一个共主,一个最高中心的历史观念。”这种观念 A. 反映了知识分子仍旧留恋西周的分封制 B. 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C. 不利于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根源
|
2.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A. “有教无类”“法不阿贵”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D.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
3. 难度:困难 | |
“郡县制的出现进一步把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的结构,中国从西周传下来的传统世卿世禄的血缘等级社会终于消亡。”此观点说明“郡县制”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 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 促进了区域人口自由流动
|
4. 难度:困难 | |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
5. 难度:中等 | |
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
6. 难度:中等 | |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 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
7. 难度:困难 | |
宋初设置参知政事以协助宰相处理事务,参知政事往往要看宰相的眼色行事,而王安石担任此职时却权倾一时。这说明 A. 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B. 政务部门间矛盾尖锐 C.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 王安石极善于专权
|
8. 难度:中等 | |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 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
9. 难度:困难 | |
宋代服饰具有淸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淸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 国家的积贫积弱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民族融合的加强 D. 战乱的频繁发生
|
10. 难度:困难 | |
17世纪,中国人已普遍穿着棉布冬装,而不再穿着宋代时流行的麻布或亚麻布服装。与所述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 中国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生产的专业化 C. 资本主义萌芽有了显著发展 D. 新的经济作物品种的种植
|
11. 难度:困难 | |
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夏言、严嵩擅权用事,但“大学士委寄虽隆,而终明世秩止正五品,故其官仍以尚书为重,其署名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 A. 内阁主要体现皇帝意志 B. 尚书掌握实际的行政权 C. 内阁非法定的权力机构 D. 内阁成功地控制了六部
|
12. 难度:困难 | |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对“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评价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体系 C. 促进面向世界和重视实践的风气形成 D. 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
13. 难度:中等 | |
1845年,上海道台宮慕久害怕中国人和英国人杂处滋事,自愿把上海县黄浦江河滩上的—块不毛之地划给英国人当租界,和英国人签订了开辟上海租界的条约《上海租地章程》。这表明 A. 清朝官员卖国求荣 B. 地方官员妥善处理华洋矛盾 C. 淸政府对洋人分而治之 D. 淸朝宫员对国际知识的无知
|
14. 难度:困难 | |
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A. 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B.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C.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 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
15. 难度:困难 | |
“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
16. 难度:困难 | |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A. 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 B. 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C. 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D. 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
|
17. 难度:困难 | |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颁布的上谕中提到:“舍其本源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实业以挽救颓势 B. 清政府认为应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 清政府继续坚持“中学”为富强之本 D. 清政府守旧势力的态度发生重要改变
|
18. 难度:中等 | |
1904年,(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 C. 清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 D. 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
|
1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A. 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B.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 C. 中国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 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
20. 难度:困难 | |
20世纪前期,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封建包办婚姻表示不满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与此同时,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大量涌现。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文化革新推动了思想解放 B. 西方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封建伦理观念已荡然无存 D. 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变
|
21. 难度:困难 | |
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康德的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到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当时这些“主义”的出现 A. 造成中国的知识分子思想混乱不知所从 B. 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与选择的机会 C. 进一步验证了“民主与科学”的合理性 D. 彻底的终止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
22. 难度:困难 | |
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A. 节制资本的思想 B. 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 关注工农的利益 D. 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
23. 难度:困难 | |
1930年6月,共产国际在给中共的指示中强调,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以期将来根据军事和政治形势,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据此可知 A.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B. 中国革命探索道路曲折 C. 中共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D. 工农红军亟待发展壮大
|
24. 难度:中等 | |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 A. 国内市场的扩大 B. 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商品流向的变化 D. 商业资本的发展
|
25. 难度:困难 | |
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小组提出的政府委员候选人名单中,共产党员人数超过了三分之一,于是谢觉哉、马文瑞等12名党员主动要求退出政府委员候选人。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做法 A. 降低了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 B. 有利于正面战场的持久作战 C. 有助于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D. 直接推动了政协会议的召开
|
26. 难度:困难 | |
它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材料中的“它” A.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 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D. 直接推动了渡江战役的实施
|
27. 难度:困难 | |
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 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 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 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 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
28. 难度:压轴 | |||||||||||
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
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A. 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B. 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 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D.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进行的中缅会谈
|
29. 难度:中等 | |
至2011年,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这表明 A. 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B. 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C. 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D. 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
30. 难度:困难 | |
据统计,仅2013年,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了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与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了双边会见等接触,与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由此可见与建国初期相比,新时期外交 A. 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 B. 侧重于反对霸权主义威胁 C. 涵盖面更加广泛均衡 D. 致力于解决南北差距问题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皇帝即位后的第五年(1740年),发生了荷兰人屠杀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华侨的“红溪事件”, ……屠杀持续了半个多月,一万多名无辜华侨的鲜血染红了巴城的溪流,故人们称这次惨绝人寰的事件为“红溪之役”。翌年,福建巡抚将此事奏闻于朝廷。皇帝宣布:“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摘编自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材料二 在(山东省)巨野县,当地人民于1897年11月攻打磨盘张庄德国天主教堂,杀死德国传教士2人。……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又逼迫清政府惩办“凶手”,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赔偿教堂“损失”。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足有百万之众。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远东之后,海参崴等地的局势也开始不安……1918年,协约国各国也在积极磋商出兵干涉俄国内战,北洋政府也不甘落后,与协约国列强展开外交交涉,表示中国将随同出兵西伯利亚,“自应一致派遣一二千人,并以保护领馆、侨商”。与此同时,北洋政府还筹划利用这一良机收回被沙俄强占的一些主权,包括中东铁路的控制权。8 月22 日,北洋政府正式发表出兵宣言,陆军第九师抽调了相当于两个团的总兵力,人数达4000 人……主要使命就是确保海参崴—双城子—绥芬河的撤侨通道。中国军队的到来,大长了华侨的志气……在驻俄部队的壮威下,……仅1918-1919 年就抢运出3 万名被困华工。 ——摘编自《文史博览》(201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皇帝为何认为中国侨民被杀是“孽由自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德两国“护侨”行为有何异同?结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