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 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 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 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 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 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C. 先秦诸子阶级厲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 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中,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对这里的民主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人民主权          B. 以民为主         

C. 为民之主          D. 民为邦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为此要求

A.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 敬鬼神而远之

C.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 性相近也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 墨家和儒家

B. 儒家和道家

C. 法家和儒家

D. 墨家和法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 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 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 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 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天有其时,地有其时,人有其治。……軼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出自于

A. 墨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孟子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思想主张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反对不义战争的是

A. 苛政猛于虎

B. 法不阿贵

C. 非攻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 维护周礼

B. 实行仁政

C. 强调教化

D. 为政以德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B. 用法律来约束毎个人的行动

C. 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 用法制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 因材施教的原则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 循循善诱的说教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 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 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君为轻

C.正君心以立纪纲                   D.天下为主,君为客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西汉文景时期的《准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 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 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 宋朝程朱理学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中国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皇权专制达到历史的顶峰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董仲舒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懦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 《春秋》

B. 《论语》

C. 《孟子》

D. 《易经》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某学者评论“董件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理论依据不包括

A. 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以徳治国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大一统乃天地之常经”

C. “臣亊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A. 秦朝

B. 汉代

C. 宋代

D. 清朝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 佛教己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 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

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 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A. 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 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 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出自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

A. 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 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 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仁者无敌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洁然正气”的人格论,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张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董什舒把盂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定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总之,西汉时期儒学虽然推崇孔子,然而他们所说的孔子已经不是本来的孔子;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成为后来封建礼教的发端。然而,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如果说在伦理学的范围,董仲舒的儒学多少丧失了理性主义,那么,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法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领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抖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发展孔子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