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
2. 难度:中等 | |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 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 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3. 难度:中等 | |
梅因指出:“在古代世界中,一个社会的本地公民常常自以为是由于血统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反对外来人主张平等权利,认为这是对他们生来固有权利的一种篡夺。”罗马法中改变了这一法律理念的是 A. 习惯法 B. 万民法 C. 公民法 D. 《查士丁尼法典》
|
4. 难度:中等 | |
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
5. 难度:中等 | |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
6. 难度:中等 | |
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 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 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 C. 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 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
7. 难度:中等 | |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年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 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C.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D.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
8. 难度:中等 | |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 A.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多极化趋势出现 C.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D. 多极化格局形成
|
9. 难度:中等 | |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内部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A. 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 B.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 导致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 A. 荷兰人 B. 法国人 C. 英国人 D. 西班牙人
|
11. 难度:简单 | |
1932年,民族资本家宋棐卿在天津创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约三年时间里,代理商遍布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推动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公司地处沿海交通方便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 C.列强忙于应对危机无暇东顾 D.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
|
12. 难度:中等 | |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 改革开放的实行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
13.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4. 难度:中等 | |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A. 唐诗 B. 写意画 C. 京剧 D. 草书
|
15. 难度:中等 | |
“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 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生物进化论 C. 相对论 D. 量子假说美国学者费正清
|
16. 难度:中等 | |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 “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
17. 难度:困难 | |
《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 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
18. 难度:中等 | |||||||||||||||||
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 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 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 D. 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9. 难度:困难 | |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政治 B. 文化传统 C. 人口密度 D. 地理环境
|
20. 难度:中等 | |
1850年雨果在悼念某位作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他”的这部书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百年孤独》 D. 《约翰﹒克里斯多夫》
|
21. 难度:中等 | |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的要求。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特征。与雅典相比,18世纪美国“人民”群体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由此对“人民”行使权力带来的困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失败,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日益凸显。这种分歧主要存在于基本人权、个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共同的战斗也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1947年2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后来被称为“多米诺理论”(一个国家倒向共产主义,将在周边国家产生“多米诺”效应)。它主导并困扰着美国的对外政策达整整一代人。 ——摘编自约翰·W •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題仍给世界安全带来成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起因。 (2)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指出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概括美国为防止“烂苹果理论”在亚洲的扩散而采取的实践活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仍在继续”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美苏“冷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2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如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
24.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 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