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礼记》有载: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中,“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反映的是哪一思想

A. 法家“严明法度”

B. 儒家“礼”

C. 道家“无为而治”

D. 墨家“尚同”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美国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了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被誉为“终极关怀的觉醒”。此时期,中国的诸子百家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是

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

A. 天人感应

B. 和谐中庸

C. 三纲五常

D. 民贵君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汉武帝创建太学,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某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给汉武帝创建的太学命名,下列名称比较准确的是

A. 汉朝中央政治学院

B. 汉朝郡国联合大学

C. 国际孔子学院

D. 儒家师范大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对于“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B.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这一拜,保国安邦志慷慨,建国立业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这一拜》歌曲中体现的忠义思想,主要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 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 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 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 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图中,三人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A. 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 佛儒道思想吸收融合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形成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发展

B. 儒家民本思想

C. 手工业发达

D. 重农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造纸术的推广

D. 印刷技术的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 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面字体中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宋代文人雅士的书法追求“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以下能代表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书法作品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也是文化气质的体现与象征:“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上述广义诗歌分别属于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唐诗、宋词、元曲

D. 宋词、唐诗、元曲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习俗风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该词人是

A. 柳永

B. 李清照

C. 辛弃疾

D. 李白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而是包括各种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 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

C. 社会教育的普及

D. 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明代小说《西游记》包含多种文化底蕴,大部分评论者认为它是多家圆融(通融)的产物:“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西游记》的这一特点

A. 表明明朝小说得以蓬勃发展

B. 深受“三教合流”思想的影响

C. 反映了浪漫主义已成为文学主流

D. 表明神话小说深受大众喜爱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C.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曾国藩

D. 李鸿章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晚晴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说: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判断郭嵩焘批判的派别及理由是(    )

A.顽固派,抵制学习西方

B.洋务派,治国方略上坚持中体西用

C.维新派,坚持与西方商战

D.革命派,要求武力推翻清政府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

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康有为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D. “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科学发现始终是在继承与突破传统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中世纪末期,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对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提出质疑。哥白尼在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基础上,经过长期推算,提出“日心说”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成比例”的学说;并于1610年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1781年,一些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先后发现了海王星与冥王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有何不同特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