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出现于: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
2. 难度:简单 |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
3.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期,一诸侯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应是: A. 大儿子 B. 二儿子 C. 三儿子 D. 女儿
|
4. 难度:简单 | |
根据西周分封制,诸侯必须 ①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②随从周天子作战 ③服从周天子命令 ④按田亩向周天子纳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 难度:简单 | |
每年农历7月,八闽大地继承家族传统,都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与这一传统习俗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
6. 难度:中等 | |
《礼记﹒乐记》云:“礼、乐、弄、政,其极一(指四者的目的有一致性)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等一系列活动上,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这些规定有助于: A. 提高社会各阶层生活质量 B. 推动民众创新发展乐舞 C. 维护和巩固西周统治秩序 D. 规范诸侯朝拜天子仪式
|
7.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说:“‘诸侯’与‘七雄’均为周天子的附庸,即使周王朝‘令不出国门’之日,它们仍争相‘挟天子而令诸侯’。由于有这么一个‘共主’,古中国甚至没有出现过古西方的所谓‘僭主’。”该学者意在强调: A. 诸侯国不是独立的国家 B. 分封制不利于专制形成 C. 周王与诸侯的从属关系 D. 中国政治制度优于西方
|
8. 难度:中等 | |
秦始皇宣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为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 皇位世袭 B. 天命神授 C. 皇权至上 D. 以法治国
|
9. 难度:中等 | |
西周、春秋时期,权力中枢军政一体,用人、监察不分。战国时期虽然官分文、武,但用人、监察仍混为一体。鉴于此,秦朝的创新是: A. 首创宰相制 B. 增设郡尉 C. 赋予丞相大权 D. 设置御史大夫
|
10. 难度:简单 | |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 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 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 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 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
11. 难度:中等 | |
秦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在治理地方事务中认识到:与民众比较起来,居主导地位的是郡县官吏;在郡县官吏中,居主导地位的又是郡县长官。为此,秦王朝: A. 赋予御史大夫以监察权 B. 地方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 C. 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 D. 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
12. 难度:中等 | |
“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这里论述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皇帝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监察制度
|
13. 难度:中等 |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检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
14. 难度:中等 | |
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 明太祖时期 B. 明神宗时期 C. 明成祖时期 D. 明宣宗时期
|
15. 难度:简单 | |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设置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
|
16. 难度:中等 | |
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 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A. 1 B. 2 C. 3 D. 4
|
17. 难度:中等 | |
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
18. 难度:中等 | |
以下能为明代君主专制加强提供证据的材料是: A. “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 “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 “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 “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
19. 难度:简单 |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利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
20. 难度:中等 | |
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统治范围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密切经济交流 D. 改革官吏制度
|
21. 难度:困难 | ||||||||||||
元代,中书省与行中书省为高层行政区,其下设路、府、州、县,或以路辖州或辖州再辖县,或以路辖县,以府辖县等多种形式。(见下表)
这反映出元代行政区域设置: A. 调整变动相当频繁 B. 层级多且统辖关系复杂 C. 人事管理趋于规范 D. 内部利益分割矛盾重重
|
22. 难度:中等 | |
明初,朱元璋置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为他处理棘手问题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或决策上的支持。这有利于: A. 大臣直接干预国家大事 B. 皇帝控制地方豪强势力 C. 协调集权与效率的矛盾 D. 减轻宰相处理政务压力
|
23. 难度:中等 | |
明中叶以后,内阁首辅夏言、晋爵嵩掌权用事,但“大学士委寄虽隆,而终明世秩止正五品,故其官仍以尚书为重,其署衔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促成这一政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B. 中央政府机构重叠 C. 中枢权力机构扩大化 D. 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
24. 难度:简单 | |
1800年,嘉庆帝曾说:“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然)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见,嘉庆帝质疑了军机处工作的: A. 高效性 B. 创造性 C. 保密性 D. 特殊性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政体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缓,还与它自身所在的某种自我调节机制有关。概括地说,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对君权制约的调节君主制内在矛盾以适应环境的机制。 ―――摘自张星久《试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成长机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采取了谁的建议,并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全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之前君主制下有助于其内在矛盾“自我调节”的机制(制度)名称。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列举这一时期加强君权的重大举措谈谈你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认识。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芭、胙、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敬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史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区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