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
2. 难度:中等 | |
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 A. 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 C. 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 D. 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
3. 难度:中等 | |
蒋介石说:“所谓‘抗战到底’,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我们只有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这表明蒋介石 A.与中共主张相一致 B.坚持积极抗战路线 C.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D.主张依靠国际力量抗战
|
4. 难度:中等 | |
《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使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这段论述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 A. 阶级斗争的开展 B. 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C. 整体世界的演进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5. 难度:简单 | |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A. 打击对象基本相同 B. 领导力量基本相同 C. 革命性质基本相同 D. 产生结果基本相同
|
6. 难度:中等 | |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A.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区域自治开新篇 B. 参加日内瓦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 发展重工业,进行三大改造——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
7.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在全国工商联某届代表大会的座谈会上曾说道:“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中间立场,站在美苏之间,做个桥梁。我们认为,站在中间的办法并不好……大工厂我们还不会设计,例如化学、钢铁、坦克、汽车、飞机等工厂,谁替我们设计的呢……如果站在美苏之间,看起来很好,独立了,其实是不会独立的。”这一讲话旨在强调 A. 中美建交的可能性 B. 独立自主的必要性 C. 三大改造的迫切性 D. “一边倒”的重要性
|
8. 难度:简单 | |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9. 难度:简单 | |
《新全球史》记载:“美国试图在亚洲各地建立反共产主义的堡垒。援助前敌人日本进行重建,在韩国和台湾培植亲美势力。……中苏之间的伙伴关系成熟,呈现出独特的形式,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社会主义中的绝对权威,以此来换得苏联在军事装备和经济上的援助。”这段材料说明 A. 美苏两国当时处于敌对状态 B. 中苏之间通过妥协实现国家利益互换 C. 美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在亚洲 D. 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国家利益
|
10. 难度:简单 | |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 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
11.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 A. 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B.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C. 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D. 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
12.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总的趋势是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3)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表现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
13. 难度:中等 |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分别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3)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