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内蒙古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垚认为关于封建制度的定义:“一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二,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度;三,中央势力衰落。”下列哪个朝代符合马克垚的观点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宋朝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C.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钱穆: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C.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其中一点就是“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有序状态,并以管理上的有序保证了思想上的有序”。就总体政治制度而言这里所说的“管理上的有序”主要指的是

A. 禅让制和分封制

B. 分封制和宗法制

C. 宗法制和科举制

D. 郡县制和科举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公元前133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30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建立内朝

C. 推行察举制

D. 设置刺史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这段材料说明行省的主要特点是

A. 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B. 权力不受中央节制

C. 现在的“省”源于元代行省

D. 实际上是军事机构

 

详细信息
8. 难度:压轴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材料说明内阁

A. 可以干涉皇权

B. 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 可以劝谏皇帝

D. 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 权力过于分散

B. 行政效率提高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君权空前强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有的答:“功成名就。”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 其它大臣的回答不科学

B. 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

C. 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

D. 其它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廷寄”是中国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始于雍正皇帝,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泄密。皇帝将机要文书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廷寄”可作为研究我国古代哪一历史问题的重要资料

A. 选官制度的突变

B. 宰相制度的变革

C. 监察制度的发展

D. 君主权力的变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A.断发易服       B.因俗而治

C.改土归流       D.定期朝觐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经审查,每个官员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取期间的活动和账目进行审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陶片放逐法这制度是针对那些滥用权力、危害国家利益、侵犯公民权利的官员而实施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监督制度的完善

B.民主法制的健全

C.小国寡民的特征

D.廉政建设的成就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这主要反映了  

A.抽签选举的局限

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C.轮番而治的危害

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边是古罗马一些法学家对犯罪问题的部分认识表。由此表可知罗马法

犯罪类型

界定犯罪现象的关节点

行动犯罪

动机、身份、地点、时间、性质、数量、结果

言论犯罪

文字犯罪

胁从犯罪

 

 

A. 重视逻辑分析

B. 强调社会公平

C. 保护私有财产

D. 维护奴隶制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一书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 重视证据

B. 公平公正

C. 契约至上

D. 注重程序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西塞罗: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我说的这个人就是凯厄斯·弗里斯(行省总督)。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证据,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西塞罗是罗马帝国的法官 西塞罗认为罗马的法律体系应进一步完备 司法公正是法学进步的重要表现 体现了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法律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有观点认为:战国李悝的《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大致同时出现,但是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由此可知

A.罗马法注重诉讼陪审的形式

B.中国古代法律讲求以礼入法

C.罗马法更加注重自然法精神

D.中国古代注重将道德法制化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皇帝信玺”右:秦朝主要郡所示意图。

材料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他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各自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西方文明发展史看,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明显地保留了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组织的民主制,并在原始民主制转变为奴隶民主制的过程中,不断地削弱和破坏血亲关系,代之以财产和地域关系。以古希腊、罗马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体系是在不断削弱和破坏血亲关系的过程中,使原始民主制的形式得以衍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古希腊最早的居民是从欧洲大陆迁徙来的。在古希腊居民中,血亲组织已经遭到了一定的削弱,而且古希腊在城邦形式、发展的过程中,又采取了一系列步骤,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削弱血亲组织。

——曹沛霖《西方民主制的发源及启示》

材料二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体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雅典是如何不断削弱血亲组织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没有解体的具体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政治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