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其雕刻工艺明显具有中原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此外,铜尊铜罍等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较为一致。这反映了当时 A. 巴蜀地区处于商王内服之地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礼乐制维护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
2. 难度:中等 | |
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这一认识的形成主要基于 A. 防范丞相擅政 B. 稳定统治秩序 C. 重建儒家信仰 D. 抑制军功新贵
|
3. 难度:中等 | |
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世家大族为了阻挡百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据此可知,当时 A. 考试成为选官主要方式 B. 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 C. 科举制度的雏形己经出现 D. 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
|
4. 难度:中等 | |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5. 难度:中等 | |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等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不复存在 B. 士人阶层地位下降 C. 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 D. 士商阶层融通趋合
|
6. 难度:中等 | |
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翰林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一举措旨在 A. 提髙儒学地位 B. 缓和民族矛盾 C. 融合蒙汉文化 D. 制衡蒙古官员
|
7. 难度:中等 | |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 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 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
|
8. 难度:中等 | |
明初,政府规定,“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殍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各以资养之,……待有余赡,然后偿还”此规定反映了明初 A. 重农抑商不合时宜 B. 政府鼓励民间自行救助 C.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 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
|
9. 难度:中等 | |
魏源撰《道光洋舰征抚记》认为,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 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 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
10. 难度:中等 | |
二十世纪初,很多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时代背景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
11.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A.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 “民生主义”目标己经实现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迫在眉睫
|
12. 难度:中等 | |
1979年春,陈云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A. 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否定 B.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施行 C.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步 D.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阳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于是,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经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报刊(唐至晚清)的基本演变
——摘编自《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末年,“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流入豪家大姓。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他将无主农田、新开垦的农田,分别交与士兵和流民耕种,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的形式。民屯以农民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设官,中央由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农民按比例分成。“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军屯的基本单位为营(60人),之上设度支都尉等职,由军队内部自行管理。《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摘编自萧云岭《曹魏屯田制略析》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屯田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曹操屯田制度实施的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编纂于清乾隆年间。丛书“每进一编,必经皇帝亲览”。乾隆崇尚经学。于是,编者把儒家经典列于首位,并对叛经乱道的异端思想进行抨击。编者所收录书籍都经过大量考证,辨别真伪。乾隆甚至亲自对文字、记载史事进行考证、鉴别。“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对科学技术知识,乾降所知甚少。因此,丛书对一些重要的科技书藉如《天工开物》都未被收录。乾隆谕令增修《贰臣传》和反映明朝乱政的书籍,使“天下万世晓然明之所亡,与本朝之所以兴”。 ——摘编自《论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四库全书》编纂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