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董仲舒改造儒学,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写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以上材料反映了以下那个主张

A. 大一统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 君权神授

B. 德主刑辅

C. 天人感应

D. 三纲五常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实质是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 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 孟子的“仁政”

B. 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A. 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B. 是否民主和强盛

C. 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 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 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 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 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 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文理性传统

B. 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

C. 保证了哈佛大学能够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

D.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直接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思想武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 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B. 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C. 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D. 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自然科学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B. 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思想

C. 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D. 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吧

C. 自由平等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由材料可知

A. 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B. 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进步

C. 宗教改革抨击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D. 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由此可见

A. 民族危机加剧是产生这种观点的历史背景

B. 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

C. 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与认异态度

D. 是天朝上国狭隘观念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 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 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 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 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上述认识的产生是由于

A.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B.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C. 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规律。随后,很多西方宣扬白人种族优越的人用此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在西方政界和学界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

A. 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 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 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说辞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这表明

A. 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B. 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学长期孕育的结果

C. 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充裕可靠的动力

D. 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 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据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应付挑战的主动奋斗开始于洋务运动

B. 西方侵略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C. 中国近代的反应是由于西方侵略引起的

D. 近代中国摆脱了儒家思想影响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 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 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 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891-1962)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 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 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 追求民主与进步成为时代潮流

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这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较早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杰作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

C. 长征途中

D. 抗日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下列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 开辟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

D. 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 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A文革刚刚结束,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不同形式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

材料三某政治派别主张:“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材料二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为此,该派掀起的那场政治运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勤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或者自己提出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要求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