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2. 难度:中等 | |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
3. 难度:中等 |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 道德教化 B. 兴办教育 C. 克己复礼 D. 礼法并用
|
4. 难度:简单 | |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A. 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
5. 难度:简单 | |
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 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C.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 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
6. 难度:中等 | |
和谐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 道家、法家 B. 法家、墨家 C. 儒家、法家 D. 道家、儒家
|
7. 难度:中等 | |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A. 开明的文化政策 B. 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 C. 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 D. 严厉的文化政策
|
8. 难度:中等 | |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
9. 难度:简单 | |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 天人感应思想 C. 民本仁政观念 D. 封建迷信思想
|
10.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 《佛经》 B. 《圣经》 C. 《五经》 D. 《道德经》
|
12. 难度:中等 |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
13. 难度:中等 | |
《史记》记载:“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编撰《诗经》的目的在于 A. 弘扬传统诗歌艺术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维护分封制的存在 D. 加强社会的礼乐教化
|
14.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墨子
|
15. 难度:中等 | |
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 B. 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 C. 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 D. 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
|
16.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A.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B.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C.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D.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
17. 难度:简单 |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
18.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
19. 难度:中等 | |
陶渊明的儿子新得了一个仆人,陶渊明告诉他的儿子说:“彼亦人也,可善视之。”意思是指仆人也是人,应该好好的对待他。请问陶渊明的说法是站在哪家的立场上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
20. 难度:简单 | |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21. 难度:中等 | |
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 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 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 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 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
22.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 儒家学说与权术 D. 正统的孔孟学说
|
23. 难度:中等 | |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礼乐与法制并举 C.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D.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
24. 难度:简单 | |
2012年10月7日上午,广州地铁4号线爆发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抢座战。双方发生纠纷导致伤残,事后,双方均深表后悔。地铁公司为了倡导文明礼让,拟在地铁车厢里张贴提示语,不恰当的是 A. “克己复礼”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无所恃” D. “仁者爱人
|
25. 难度:中等 | |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26. 难度:简单 | |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27. 难度:简单 | |
《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 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 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 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
28.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29. 难度:中等 | |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
30. 难度:中等 |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31. 难度:简单 | |
自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提炼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
32. 难度:中等 |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