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B.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C.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D.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
2. 难度:中等 | |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B.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
3. 难度:困难 | |
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给券”、“茶汤钱”等津贴。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 A. 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 B. 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 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
|
4. 难度:中等 | |
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 A. 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B. 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
5. 难度:中等 | |
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这主要反映出 A. 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 B. 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D. 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
|
6. 难度:中等 | |||||||||||||||||||||
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A. 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B. 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C. 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D.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
7. 难度:中等 | |
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敌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A. 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 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 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 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
8.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1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D. 中苏关系变化导致GDP增速波动
|
9. 难度:中等 | |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 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B. 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C. 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D. 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
10. 难度:简单 | |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 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
11. 难度:中等 | |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B.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D.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12. 难度:中等 | |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D.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清洁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河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 ——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表2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代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街,以进行间接统治。明清时期,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土司统治,赋役无名,刑杀任意,而且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给土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领损失。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到雍正八年(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帝“改土归流”的作用。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得到希特勒批准。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 ——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
|
17.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8年底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即校长),在学堂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支持新旧派别的教员辩驳,这是蔡元培人生申的第一次教育改革。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为此,他面对学校里存在的各种思潮大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为什么在“教育救国”这条路上能够“不忘初心”?在德国莱比锡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l年,这些经历让蔡元培十分清楚大学在德国崛起中的作用,借用他在1919年写下的《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可以知道他的初衷:“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据张晓唯《蔡元培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坚持“教育救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救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