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 血缘与政治结合 B. 社会等级森严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青铜制造业发达
|
2. 难度:简单 | |
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 A. 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B. 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 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
3. 难度:简单 | |
西周宗法制形成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A. 母系血缘关系 B. 地域关系 C. 父系血缘关系 D. 旁系血缘关系
|
4. 难度:中等 | |
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实行政治统治的重要保障。对于西周的政治制度,如果以“天下归周”来理解分封制,那么使西周实现了“天下归心”的制度是 A. 礼乐制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郡县制
|
5. 难度:简单 | |
有人将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结为:“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皇权至高无上 B. 宰相独揽大权 C. 秦律严苛细密 D. 郡县长官世袭
|
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
7. 难度:中等 | |
有人对秦始皇作出如下评价:“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在于 A.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8.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
9. 难度:中等 | |
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度 C. 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 科举选官制度
|
10. 难度:中等 | |
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创立皇帝制 B. 推行郡县制 C. 统一六国 D. 实行“三公九卿”制
|
11. 难度:中等 | |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 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
12. 难度:简单 | |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分封建国 B. 剥夺王侯爵位 C. 推恩令 D. “附益之法”
|
13. 难度:中等 | |
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扩大统治区域 B. 加强专制皇权 C. 发展地方经济 D. 防止地方割据
|
14. 难度:中等 | |||||||||||||||||||||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 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
15. 难度:困难 | |
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选用一些亲信组成新的机构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 中朝、三司、尚书省 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 中朝、内阁,军机处
|
16. 难度:简单 | |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一些人以其显贵门第而坐至公卿,他们把辨姓氏、修家谱当作首要任务;他们身居朝廷要职,却无力胜任,醉心于清谈玄虚,不做实事。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
17. 难度:简单 | |
“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是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唐代
|
18. 难度:简单 | |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条件简陋,是辅助皇帝处理事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这一机构是 A. 内阁 B. 议政王大臣会议 C. 六部 D. 军机处
|
19. 难度:中等 | |
朱元璋在立国初就规定了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推行选秀女制度。从民间良家选取后妃,这些后妃的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 A. 后宫外戚干政 B. 宦官专权 C. 地方割据 D. 相权过大
|
20. 难度:简单 | |
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这反映出 A.君主专制制度趋于成熟 B.万历皇帝治国之术娴熟 C.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总理朝政运转顺畅
|
21. 难度:困难 | |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 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 B.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 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 D. 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
22. 难度:简单 | |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
23. 难度:简单 | |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开创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与前代制度相比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并分别指出这两对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
|
25.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是历代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都御使绯衣入朝,必有纠举,大臣莫不股粟。如果御史出巡地方,所到之处,各府、州、县地方官员要迎跪于道旁,甚至掌管一省最高行政的布政使,会见御史时也是俯首至膝。明代御史七品官秩,但却可以弹劾宰相、六部,权力颇大,还可以超拔为按察使(正三品),奖赏不薄。清朝对监察御史奖赏有加,凡称职者,内升各部京堂,外转道员、京堂。 ——摘自彭安玉《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材料三明君唐太宗具有纳谏与兼听则明的雅量,遂使魏征成名;独断的皇帝喜欢奉承、面谀,不喜欢逆耳忠言,隋炀帝即以判死罪的办法对付进谏之官;唐宪宗则因韩愈进言反对迎佛骨一事,一怒之下将其贬放潮州;海瑞在明世宗时上谏,称地方政府“吏贪官横”而被打入死牢。 ——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清统治者优待御史的用意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并分析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材料四: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 ——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有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