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甘肃省白银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商王在祭祀天神时,宰杀大量牛、羊、狗以及战俘奴隶当成祭品奉献给神灵;西周天子在祭祀天神时,其祭品通常为牛、猪、羊并用,但极少以奴隶为祭品。对于商周祭祀现象,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思想有所淡化

B. 农业生产中牛耕尚未起主要作用

C. 借鉴商代教训西周统治更为文明

D. 西周奴隶制经济对劳动力需求大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某历史学家说:“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

A. 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

B. 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C. 儒学并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

D. 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王安石任宰相时,想要擢用一新官,负责起草命令的官员不同意,把王安石的手条退还给他本人,并自请辞职。之后上任的负责人,照样把宰相手条退回,并因此被罢免。这样王安石共罢免了七八名负责人,最终临时觅得一代理官才把起草手续完成。这一程序表明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相权受到制约

B. 保守力量非常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C. 官僚政治法理上严明的职权规定

D. 王安石推行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顾炎武曾批评明代后期学者赵凡夫的《说文长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过于简陋粗疏。现代学者解释:“明代后期谈《说文》,总是学问上努力的表现,清初研究《说文》成绩卓越的人渐多,自然看不惯明朝学者的粗疏,惟我们觉得开风气之先的,都是粗枝大叶的。”现代学者所说的“开风气之先”指的是何种风气的转变?

A. 从注释经典到谈论心性

B. 从空谈心性到注重实学

C. 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D. 从固守旧学到西学东渐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世纪60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

B. 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

C. 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

D. 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近代某一思想家认为:圣贤之道并不鼓励发展人民的能力,反而抑制其重要活动力的自由施展;传统统治者们也鼓励节俭,反对发展财富,反对积极进取,推崇知足。他认为,这些都违反了西方通过提高人类能力与智力来加速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原则。此思想家最可能是

A. 孙中山

B. 陈独秀

C. 康有为

D. 严复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民国某年,胡汉民曾说:“倘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没有在南京行使职权,从4月起大家就要完全受其支配,可以说不但大江南北的各省不得了,就连珠江流域也通通要受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了。”胡汉民所说的“行使职权”导致

A. 抗日统一战线面临危机

B.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 国共两党合作走向破裂

D. 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织《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率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 试图用经济手段来管理工业部门

B. 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 意识到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

D.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国民经济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古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法和法律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法来自正义,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来自权威机关制定出来的规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A.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 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 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某节课历史老师问:“宗教改革使欧洲许多国家与地区摆脱教皇控制,而十六世纪后半叶至十七世纪上半叶却是欧洲历史上宗教战争最激烈频繁的时期,原因是什么?”四位同学分别提出看法。哪些同学的回答可以解释?

甲: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战争可带来财富、刺激工商业。

乙:与王权兴起有关,辖区内若存在不同教派,不利统治。

丙:与自由主义思潮有关,个人借此摆脱宗教束缚。

丁:与教派对立有关,双方为不同宗派信念而战。

A. 甲乙

B. 乙丙

C. 乙丁

D. 甲丁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玕的主张是

A. 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B. 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C.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 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国民党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 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 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 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全国统一

B.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

A. 都提出了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B. 都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C. 都要求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

D.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是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 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 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C.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D. 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B. “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 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 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 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英格兰领主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动采纳货币地租。15世纪以后的领主采纳货币地租则主要是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这表明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破坏了农村经济

B. 手工工场需要大量货币

C.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D. 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渗透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 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推行不结盟政策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在中国行政区划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图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 节度使

B. 枢密使

C. 三司使

D. 布政使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以上材料信息中,可知该法

A. 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

B. 维护贵族的特权

C. 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 调解贸易的纠纷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 政权发生更替    B. 社会形态转变

C. 国力对比变化    D. 文化途径迥异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84年7月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21世纪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这表明日本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侵华,勇担责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政治妥协与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中常见的政治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过程充分体现了政治妥协。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四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2)请结合史实说明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充分体现了政治妥协。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4)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5)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试从行使权利的原则和行使权利的主体两个方面比较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议会的不同。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