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鹤壁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 禅让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拜年是我国传统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D.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 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 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 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 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 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B. 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C.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D. 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A. 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 规范社会秩序

C. 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 维系统治秩序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据史书记载,官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

A. 御史大夫

B. 刑部尚书

C. 平章政事

D. 军机大臣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A. 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 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C. 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D. 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

A. 细密严苛

B. 注重规范

C. 强调等级

D. 轻罪重刑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 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 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 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

A.吸取秦朝教训,否定了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皇权

C.王国相对独立,威胁了中央集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 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 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A.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B. 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 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B.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

浙江

会稽郡

北部31县

4郡

50.县

5郡

70.县

7郡

43.县

13州

74.县

江西

豫章郡

18.县

4郡

51.县

6郡

58.县

7郡

19.县

7州

34.县

福建

会稽郡

南部1县

1郡

9.县

2郡

14.县

1郡

5.县

5州

28.县

 

 

A. 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 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D. 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 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 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马克思曾形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判断,下列哪个用词与马克思的形容不一致

A. 封闭

B. 腐朽

C. 无知

D. 安全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的百分数(%)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29.93

6.95

75.78

二等白洋布

32.53

6.95

78.64

本色洋布

20.74

5.56

73.19

斜纹布

14.92

5.56

62.73

 

 

A. 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B. 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864年,普鲁士公使在大沽口私自捕捉了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当时两国是敌对国),满清政府根据国际法严重抗议。最后,普国退还商船并支付1500美元赔偿金。这在本质上说明满清政府   

A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B利用近代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C满清政府的国际视野逐渐加强

D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护本国权利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它没有争取到儒士和反满秘密会社的支持,因而不可能完成传统式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另一方面,它的宗教太浅薄,它的社会和经济主张太不充分,不足以取代儒家思想。”“它”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运动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

A. 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 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 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 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李大钊说: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 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 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 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 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法国的此次侵略

A. 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 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 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民国初年,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党,出现了“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A. 政党政治确立

B. 利益驱动下的政党乱象

C. 政党政治活跃

D. 灵活机制下的党派合作

 

四、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材料二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原因是什么?请列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任举两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