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 鲁国国君因周天子器重成为权力最大的诸侯

B.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 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周王当以礼待之

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关于百家姓中的许姓,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勤勉有功,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 青铜兵器    B. 铁制农具    C. 祖先牌位    D. 皇帝宝座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的衰落

B. 分封制的加强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孝敬父母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

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 商朝宗战制

B. 西周分封制

C. 秦代郡县制

D. 隋唐科举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 地域关系

B. 血缘关系

C. 信仰关系

D. 财产关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扬州刺史对其行使的权力是

A. 行政权

B. 监察权

C. 军事权

D. 经济权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的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于

A. 秦朝和西汉

B. 西汉和东汉

C. 秦朝和隋唐

D. 唐朝和宋朝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出

A. 重视人才

B. 皇权独尊

C. 尊崇自然

D. 宗法观念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下图反映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君权逐渐加强相权削弱

B.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

C. 相权逐渐加强君权削弱

D.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 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 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 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A.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B. 世袭制度确立

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A. 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B.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D. 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 宋朝监察地方官

B. 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

C. 汉朝巡行监督郡国

D. 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C. 明朝皇旁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 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图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载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另两个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的问题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汉代什么制度?

(3)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