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汕头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A. 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

B. 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 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 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封建”与“郡县”之争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大议题延续近两千年。下列属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是

A.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B.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C.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D. “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不旋踵而败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前,田赋一直是清政府支柱性的财源,但到晚清时期,它的支配性地位逐渐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B. 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猛

C. 扭转长期贸易逆差局面

D. 逐渐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 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 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D.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人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A厘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

A. 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

B. 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

C. 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

D. 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73年1月,英国成为欧共体第七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给付的预算份额。上述现象反映了

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 英国希望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一体化的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A. 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 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1776年,他的《国富论》的出版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有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即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摘自吴比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现代英国四次经济政策变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政策变革与政党政治的关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一一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的宋元和明清两个相邻的时期,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康熙雍正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教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上奏曰:“苦不及此清理,约定规程,即使弩几土官,杀几苗首,亦不过急则治其标,本病未除,恐终难宁帖。……是其征之私囊者不贪百倍教十倍,而输之仓库者不及一二,百不及二三。由此类推,又何可盛计。”

雍正帝对其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对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印者,酌加赏赐,或予世职,或给现任武职。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并将其迁徙到内地省份,另给田房安排生活。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改土归流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保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前夕,美国人在朝鲜半岛中部划了一条三八线,将之作为美苏军队对日作战受降和对朝鲜半岛分割占领的分界线。斯大林对美苏平分朝鲜半岛未持异议。它事先没有经过国际会议的讨论,朝鲜人民也不知道。……1948年,南方和北方分别先后建立不同的国家,他们自然而然地处于对抗状态。他们都有通过战争采解决统一问题的强烈倾向。

在朝鲜战争中,双方都一直把三八线作为自己的战略底线,朝鲜战争的最终结局就是把冷战格局在朝鲜半岛上固定下来,一方是中、苏和北朝鲜,对立的一方是美、日和韩国。而且朝鲜战争也让各方都牢记了一个准则:任何试图破坏朝鲜半岛平衡的努力,都将有可能导致战争的发生。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三八线”出现的几种争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争斗出现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