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
2.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杭州的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C. 抑商政策松动促进区域贩运贸易 D. 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
3. 难度:中等 | |
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主要说明当时思想界 A. 荀子思想色彩浓厚 B. 儒士治学不切实际 C. 以道家为官方哲学 D. 内儒外法得到强化
|
4. 难度:中等 | ||||||||||||||||
史论是对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下表中史实与史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5. 难度:中等 | |
1907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为适应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批判了老庄的“无为”、“清静”的消极因素,同时对因“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形成的畏缩、忍让、苟且偷生的民族性格进行了彻底的清算,高扬“锲而不舍”、“敢为天下先”的脊梁精神。这反映了当时 A. 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B. 保皇与共和之争 C. 问题与主义之争 D. 维新与守旧之争
|
6. 难度:中等 | |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据此可推知此次会议 A. 主要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 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路线 C. 有利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转折 D. 纠正了军事路线上的错误
|
7.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江西出口总值的统计表(1927-1936年)。表格数字可以说明
A. 小农经济制约外贸发展 B. 江西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C. 根据地经济受“围剿”影响 D. 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发展
|
8. 难度:中等 | |
以下是抗战时期中共采用的战略战术。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抗战时期的战略战术 (1)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2)地雷战:防不胜防震敌胆 (3)麻雀战:“啄”得鬼子团团转 ┉┉
A. 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B. 敌强我弱形势下的战术较灵活 C. 游击战是牵制日军最有效方法 D.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9. 难度:中等 | |
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种规定 A. 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性质 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C. 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 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
10.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统计,16——18世纪从美洲流入西欧的白银总量达10万吨,但同时有3.2万吨被分流到亚洲,1.1万吨被分流到了东欧和西亚,美洲白银在西欧的实际存量只有5.7万吨。材料中的“分流”现象 A. 缓解了欧洲货币过剩问题 B. 加速了欧洲物价的上涨 C. 导致了欧洲对外贸易衰落 D. 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
|
11. 难度:中等 | |
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兴办“公共工程”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12. 难度:中等 | |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使史学研究背离了真实性的原则 B. 说明冷战源于二战时期各国政策分歧 C.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D. 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材料二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主义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完全凭借西方教会的人力和财力,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将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和传统强行照搬过来,造成教派林立和教内纷争的局面,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规模宏大的反基督运动。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基督徒试图在西方宗教首领的“指教”和“辅助”下实现不同宗派的联合,并在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礼仪、体制方面,使基督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习俗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相结合。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排斥,随后3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基督教本土化运动趋于沉寂。 ——摘编自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基督教中国化的结局并分析其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入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理财措施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
16. 难度:简单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战役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途岛战役对二战和军事发展产生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练,郑板桥的思想主要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郑板桥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陆种园给他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郑板桥认为,只有与“社稷民生之计”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之,与民生无关的靡丽之作都属小乘法或私家文章。另外,郑板桥关注民情,尤其是对农夫,他把农夫看作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范县、潍县任职期间,他主张务实,兴利除弊,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吏,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利用七品小吏仅有的权力,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贡献。 ——摘编自张叔俊《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务实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板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