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汕头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立伯服(注:褒姒所生)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此事反映了( )

A. 诸侯争霸和夺权斗争较剧烈    B. 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无法实行

C.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 宗法观念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 加强官僚政治    B. 削弱贵族集团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以下不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 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大量出现    B. 大量的农产品进入了市场

C. 对外贸易兴盛,海外贸易频繁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

A. 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

C. 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D. 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面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混乱.梁启超提出要有一个能够领导多数人的中坚阶级.章十钊认为:“代议政体制,本以少数人谋多数幸福之事,非任多数人自谋幸福之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

A. 主张君主立宪    B. 主张贤人政治

C. 强调开启民智    D. 反对民主政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后来,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这一举措有助于

A. 国民革命的胜利    B. 缓和阶级矛盾

C. 巩固红色政权    D. 团结全民族抗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该事件可能发生于中国的(

A. .1895—1898    B. .1924—1927

C. .1953—1957    D. .1966—1976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法学家的观点

A. 缓和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B. 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 蕴含了人文精神    D. 在罗马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了国会建设方案,即康涅狄格方案: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据此可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

A. 制约总统的权力

B. 实现各州相对平衡

C. 确保国会的立法权

D. 确立中央集权原则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1948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B. 意识形态斗争加剧

C. 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D.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自觉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一种博大胸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与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

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材料三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必须从三个角度回答,每个角度)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佛教融入中华文明的历程。与之相比,清末中西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具有怎样的鲜明特点。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以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汉朝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化外而已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威尼斯

撒贝里克

《恩耐阿德》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鸦片战争前后

清朝

林则徐

魏源

《四洲志》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摘编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据上述信息,评述研究历史视野的变化(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

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作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纸,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坵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椿年提出经界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

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

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

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