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 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
2. 难度:压轴 | |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C. 引发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 D. 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
3. 难度:困难 | |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
4. 难度:中等 | |
创办于1802年的著名杂志《爱丁堡评论》曾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 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B. 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 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 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5. 难度:中等 | |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伊丽莎白女王则声称:“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任何个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帝国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崛起 B.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这些言论出笼的保障 C.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率先建立海洋霸权 D. 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打造“世界工厂”
|
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 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 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
7. 难度:中等 | |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轮船招商局 D. 继昌隆缫丝厂
|
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该观点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该观点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该观点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该观点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9. 难度:中等 | |
1821年英国正式启动金本位制度,基于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信任,各国都愿意持有英镑并用英镑进行国际结算。英国政府还采取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类金融业务,英国的企业也通过资本输出的手段将英镑洒向了世界。材料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重商主义政策成就英镑的国际地位 C. 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D. 国际货币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
10. 难度:中等 | |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 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 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C. 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D.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
11. 难度:中等 | |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 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
12. 难度:简单 | |
“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
13. 难度:中等 | |
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对张振勋的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A. 动员清政府搜刮民脂以充实国库 B. 倡导扩大民用工业规模以筹集资金 C. 鼓励清政府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 建议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扩大财源
|
14.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15.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B、E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 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 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C. 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 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
16. 难度:中等 | |
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如今却重新引发人们的思考。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这一时期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西化”的心。下列各项符合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有 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②西方思想广泛传播 ③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 ④土地革命遍及全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17.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 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
18. 难度:压轴 |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 A. 到 B.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9. 难度:中等 | |
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A.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 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
20. 难度:中等 | |
19世纪90年代,天津人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面粉厂也被迫关闭。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 A、清政府法律制度不太完备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封建势力反对一切外来事物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严重阻碍
|
21.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影响其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D.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2. 难度:中等 | |
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 A.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涉及中国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
23. 难度:简单 | |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 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
24. 难度:中等 | |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该年底,迁移厂矿已大部分复工。大批工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B. 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 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5.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 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 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 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 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
26. 难度:简单 | |
1952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副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在随后的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7. 难度:中等 | |
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提并论,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社的共同之处是 A. 其发生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 都以实现共产生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C.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D. 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
28. 难度:中等 | |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A. 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B. 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 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
29. 难度:中等 | |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
30. 难度:中等 | |
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 地域范围从点到面 B. 投资领域全面放开 C. 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D. 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磅、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巳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杨树诚(1885—1973)河北人,16岁时,经村人介绍到河南焦作煤矿英国人所办福公司当徒工。由于聪慧刻苦,备受英人赞赏。日久,他学得一手地质勘探的技术,成为华北一带知名煤矿钻探工程承包商。民国9年,杨树诚将历年积累的资本在徐州筹建宝兴铁工厂和勘探钻务处。徐州交通便利,是苏北、鲁西、豫东的小麦集散地,杨树诚见猎心喜,为寻求重大利润,于民国10年底筹建徐州宝兴面粉厂,是为扬氏独资办实业的新起点。 材料二杨树诚经营面粉业,获得丰厚利润,至民国17年,集资本60万银元,来蚌埠兴建宝兴第二面粉厂,于民国19年投产。工厂很快垄断了皖北一带的小麦,所出产价廉物美的宝兴“洋面”完斥市场,当地许多传统的手工磨坊即被取代。杨树诚在厂内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并采取增开夜班、对工人延长工时、严格惩罚制度等手段。与此同时,他不惜用巨款贿赂当地军政要员,甚至与一些高级将领结拜成异娃兄弟(李宗仁称其为“三哥”),以求得他们的保护。其企业盈利不断上升,到民国23年,仪蚌埠面粉厂所获纯利即达200余万银元,超出原始资本三倍多。杨树诚成了淮海一带著名的面粉业资本家。 材料三“七七”事变后,徐州、蚌埠成为战略要地,杨树诚本打算将这两处面粉厂迁往内地。此时国民党大军云集徐蚌,军队亟需面粉,李宗仁约见杨树诚:“现在国难当头,我们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三哥不可临危而退,我第五战区的零粮还得仰仗三哥哩!”杨听罢,慷慨地说:“好吧,我听兄弟的,厂不迁了,全力以赴,日夜开工,确保五战区的零粮供应无虞。”1938年5月,蚌埠、徐州不幸先后沦陷。至此,杨树诚的两处面粉厂已供应了第五战区的面粉计达60多万袋,这对支援江淮御敌、台儿庄会战及过境部队的军需,起了一定作用。 ——上述三则材料皆摘编自《蚌埠市志》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杨树诚兴办实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杨树诚的企业经营有哪些特点?据此指出以宝兴面粉厂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依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期间杨树诚没有内迁的原因。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