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 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

D. 政府禁绝海外贸易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由此分析错误的是:

A. 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B. 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

C. 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

D. 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 周王室的衰微

B. 私田的大量开垦

C. 兼并战争频繁

D. 土地转让的停滞

 

详细信息
6. 难度:压轴

“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

A. 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 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C. 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 加大社会贫富差距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 均田制破坏

B. 土地兼并

C. 赋税沉重

D. 重农抑商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材料中的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 丝织业规模扩大

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 官府垄断丝织业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B. 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C. 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 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 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

A. 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

B. 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C. 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D. 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 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宋代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B. 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C.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D. 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的出发点是

A. 避免西方经济侵略

B. 巩固自然经济基础

C. 稳定国内统治秩序

D. 缓和中外民族矛盾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1759年,10月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范外夷规条”严格规定外商在华的经济活动。该“规条”出台的背景是

A. 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B.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只限广州一地

C. 清政府关闭两广地方,禁止两广与外商贸易往来

D. 外国人假借经商活动,破坏两广地方经济稳定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晋商和徽商的出现与发展

B.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 中外贸易总和不断增加

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流。其根本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 出现独立商人

B. 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春秋时期,直接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是

A. 铁器的使用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各国税制改革

D. 战争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里,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统治者不抑制土地兼并

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 经济作物的扩种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 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应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发财致富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