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
3. 难度:中等 | |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
4. 难度:简单 | |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最有可能是因为 A. 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B. 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 C. 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D. 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
5. 难度:中等 | |
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
6. 难度:中等 | |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7.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姑”。这反映了当时 A. 伦理制约皇权 B. 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主流地位受冲击
|
8. 难度:中等 | |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A. 社会习俗 B. 区域经济 C. 边疆治理 D. 丝绸之路
|
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 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 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 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10. 难度:困难 | |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
11.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新中国 1957—1961 年从业人员统计表。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国际局势的严峻导致产业结构调整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解放 C. 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D. 社会制度的进步激发国人生产热情
|
12. 难度:中等 | |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体制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爆发后,特别是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 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变化并予以评价。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
15. 难度:压轴 |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传统社会,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其仪式,通行六礼。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等省份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四川省拟定大量白话文告示,广为宣传的同时,赶印了5万份婚书,要求各地三个月内售清。这次改革是政府试图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婚姻的尝试,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官制婚书费用较高等原因,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吴佩林《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影响。
|
16.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名将、外交家。父亲班彪,哥哥班固。他自幼博览群书,能说善辩,胸怀大志。公元 62 年,汉明帝任命班固为校书郎,班超随哥哥迁入洛阳,跟着哥哥帮官府做一些文书抄写和资料整理工作。他听到匈奴不断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叹息着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封侯,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公元 73 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班超到他手下担任了代理司马(参谋),这成为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窦固为了更好地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时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来共同对付匈奴。因为班超的才干,他被派为使者前往西域。他设计攻杀 了匈奴派驻在鄯善、于阗的使者,废去龟兹派遣的疏勒王。在东汉政府的援助下,联合当地力量,先后击败莎车、龟兹等地的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公元91 年,班超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摘编自孙丰年《榜评历史魅力人物》 (1)根据材料指出班超投笔从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