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宁夏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大英百科全书》对封建主义定义为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宜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据此,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指

A. 西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A. 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B. 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

C. 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D. 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

B.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 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

D.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历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中对唐代门下省官员的功能解释为:“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门下省

A. 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B. 体现了互相制衡的原则

C. 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

D.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是唐朝士族子弟科举入仕人数简表:

郡望

唐朝前期

唐朝中期

唐朝后期

陇西李氏

3

14

4

清河崔氏

1

4

2

博陵崔氏

0

4

5

京兆韦氏

0

5

3

范阳卢氏

0

9

7

荥阳郑氏

0

6

5

彭城刘氏

1

0

3

 

 

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

A.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

B. 士族子弟科举入仕的比例较高

C. 世家大族逐渐承认并接受科举制

D. 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 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D. 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 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

B. 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D. 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 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 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 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 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

A. 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 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 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 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 诸侯权力增强

C. 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 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①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

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

③保证了手工业成品的工艺水平

④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 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

C. 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 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据唐史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磨行、磨家大量出现。工部侍郎李栖筠“置私碾百余所,以收末利”。“京畿百姓多以麦造面,入城贸易”,这反映出唐代

A. 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争利

B. 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C. 粮食加工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D.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地区州数

贡绢州占该地区州数比例

贡绢州占全国贡绢州数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1%

21%

四川地区

21

62

33.9%

9%

江南地区

24

93

15.8%

10%

 

 

A. 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 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 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

D.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 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 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 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囷(圆形谷仓)计口卖余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篚(fěi圆形的盛物竹器)供妇女,亦有鉏鎛(chúbó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 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 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买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A. 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 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 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 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下列对其中四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解读正确的是

A. a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之一

B. b点:秦汉时期发展成为主流思想

C. c点:隋唐时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D. d点:两宋时期进一步巩固其主体地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一般来说,当人对社会变迁感到难以适应时,可能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

(1)利用原有的行为规范。

(2)提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努力使它为社会所采用。

(3)用各种反社会的言论和行为,以攻击现存的社会秩序。孔子采取的方式是

A. (1)

B. (2)

C. (1)(2)

D. (1)(2)(3)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 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 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 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 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

A. 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 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 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与此意相符的是

A. 万物齐一

B. 超然旁观

C. 鄙视权威

D. 顺应自然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这一思想是

A. 阴阳五行家学术

B. “天人合一”理论

C. 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

D. “天人感应”观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下图可以反映出

A. 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 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

C. 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 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如:角度1: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的原因;角度2: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的影响;......)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