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钦州市2018届高三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的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法国拿破仑三世吋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起,法国先后同英国、比利吋和德国签订自由贸易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反映出

A. 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已经形成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逐步确立

C. 工业革命的影响超出欧洲范围

D.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提供物质条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

B. 古罗马文明

C. 不列颠文明

D. 阿拉伯文明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总结一次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时,列宁这样写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你认为列宁总结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 光荣革命

B. 巴黎公社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详细信息
4. 难度:压轴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存在分歧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B. 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 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 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尽

A. 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 体现王在法下

C. 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 突出依法治国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 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主人

B.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制度

C. 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据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 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 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D. 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家萧功秦认为: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有效的推行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在推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具有一种权威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对资源的动员能力、命令贯彻能力,对发展过程的可控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明的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政治是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应该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对外部世界应该具有开放性,充分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经济主动性。只有个人的主观活力的充分调动,才能够显示出宏观社会整体上的活力。

第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它必须具有灵活的制度创新能力,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各种险境。

贯穿在这一百四十年中的大概有六种模式,我们可以用六个人的名字来代表:慈禧模式、孙中山模式、袁世凯模式、蒋介石模式、毛泽东模式、邓小平模式。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政治载体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惠商的关系。

 

四、连线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电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公里的铁路。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