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 夏人的活动遗址 B. 周朝的重要都城 C.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 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
2. 难度:中等 | |
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贫穷国家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不结盟运动( ) A. 主张和平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B. 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3. 难度:困难 | |
1935年4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 A. 发展经济以便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B. 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 C. 加强中西部开发以改善民族工业布局 D. 与地方实力派争夺利益与经济主导权
|
4. 难度:中等 | |
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是因为他( ) ①是政府首脑 ②掌握行政大权 ③不受议会监督 ④是国家元首 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导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
5.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美国最高法院从成立到1946年,对国会通过的80件法案和州议会制定的几百件法律作了“违宪”的判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各州与联邦矛盾尖锐 B. 美国议会对法院负责 C. 最高法院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 D. 美国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
|
6. 难度:简单 | |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
7. 难度:中等 |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 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
8. 难度:简单 | |
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 偿还大量外债 B. 贪污腐化成风 C. 军费开支巨大 D. 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
9. 难度:中等 | |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
10. 难度:中等 | |
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同学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 巴黎公社革命 C.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D. 俄国十月革命
|
12.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A. 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 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 C. 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 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所示。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此后不断补充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其基本原则是“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从赫德(注: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这样,养老储金实际成了促使关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此其一。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连坐处分。……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分析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积极意义。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赫德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
16. 难度:简单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甘地说过:“如果在印度发展工厂,倒不如把钱送到曼彻斯特去。”“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贫穷的印度尚可得到自由,但要使一个由不道德以致富的印度再获得自由,那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甘地声明他“关心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工业主义”。又说:“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着它旋转。” ——摘编自《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从1919—1948近三十年的艰苦卓绝斗争生涯中,甘地先后被捕十五次,在狱中度过二千三百个日日夜夜,最后一次身陷囹圄年已73岁。甘地常把人民比作“上帝”和“真理”,而把自己比作“尘土”。尼赫鲁说过:“甘地对于机器和近代文明的旧观点,我们很少有人赞同。我们认为就是甘地自己也认为这些观点是空想的,不大适合于近代情况的。”又说:“甘地能够支配国大党和整个国家,并不完全因为他所主张的意见,……而是他的独特的人格。”“甘地在处理问题时,从来不重视从理智方面去考虑问题,因而只强调品格和诚心。他培养了印度人的品格和骨气,而且在这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摘编自《论甘地的独特品格》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甘地的经济思想并说明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2)简要评论尼赫鲁对甘地的评价。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时珍,字东壁,蔪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粱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刘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阅,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说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方技传》 (l)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以前“医家《本草》”的发展状况以及李时珍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时珍能够取得重大医学成果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