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 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C. 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D. 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
2. 难度:中等 | |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A. 民族危机的加深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 宗法制及其观念的崩溃 D. 政治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
3.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 维护皇权独尊 B. 倡导尊老爱 C. 强化尊卑等级 D. 凝聚血脉亲缘
|
4. 难度:简单 | |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禣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 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 唐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 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 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
5. 难度:压轴 | |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孝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 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D. 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
6. 难度:中等 | |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概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力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
7. 难度:困难 | |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已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 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B. 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 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8. 难度:压轴 | |
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 近代国家思想 B. 屈辱外交思想 C. 传统夷夏思想 D. 殖民外交思想
|
9. 难度:困难 | |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 A. 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 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 C. 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位 D. 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
10. 难度:中等 | |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 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
11. 难度:困难 |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5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摘自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辛丑条约》 B. 对华输出的资本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注入了资金
|
12. 难度:中等 | |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13. 难度:压轴 | |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满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以下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争战败是这一时期中国屈辱的表现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③开展洋务运动是满清帝国自我反省的表现 ④“百日维新”是满清帝国重新组织的一次努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14. 难度:压轴 | |
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上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没有在工农群众中立住脚跟,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B. 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最终统一中国 C. 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 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动,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
15. 难度:中等 |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16. 难度:困难 | |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17. 难度:压轴 | |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 “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 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D. 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18. 难度:压轴 | |
《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山西行省言: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於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一种商业凭证)。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材料表明,明初商人从开中法的实施中得到的最大经济利益是 A. 获得边境军需物资的垄断性经营权 B. 获得政府给付的高额运输费用 C. 获得政府特许的日常必需品专卖权 D. 获得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的机会
|
19. 难度:压轴 | |
亚里土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的推想”下述思想或情形明显与其格调不同的是 A. 《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B. 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C. 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蠹”之一 D. 《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
20. 难度:压轴 | |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地位 B. 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C. 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平衡 D. 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
|
21. 难度:困难 | |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 精明强干 B. 不谙近代外交 C. 不顾自身利益 D. 软弱无能
|
22. 难度:简单 | |
他(梭伦)既然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他的法律,大家都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这说明 A. 人亡政息将会危及雅典城邦 B. 梭伦改革遭到大多数人反对 C. 城邦领袖无权制定法律条文 D. 法律一经制定具有至高权力
|
23. 难度:困难 | |
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A. 英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B. 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C. 议会中的议员就是本阶级利益的代表 D. 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
|
24. 难度:中等 |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 B. 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25. 难度:简单 | |
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年)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年)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 A. 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 美苏对峙局面缓和 C. 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 美欧盟友关系巩固
|
26.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27.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女权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革命使妇女就业机会增加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技术革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
28. 难度:压轴 | |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 B. 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最接近问题的本质 C. 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 D. 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最有利于社会进步
|
29. 难度:压轴 | |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 A.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C. 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 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
30. 难度:简单 | |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 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 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 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 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
31. 难度:困难 | |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
32. 难度:压轴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务……(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 ——摘自《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材料二据国际透明组织近年来对各国廉洁度的年度排名,最廉洁的十几个国家中除新加坡外,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究竟发达国家建立了怎样的机制,能够“将筐里烂了的桃子挑出来,从而保持整筐桃子的新鲜”?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专设监督机构;(二)政务公开与财产申报……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一一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材料三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宫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顿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一一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揩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 (2)材料二对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作了部分概括,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 (3)根据相关材料,谈谈你对遏止腐败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