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以上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
2.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A. 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 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 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
3. 难度:中等 | |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
4. 难度:中等 | |
16世纪初,中国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6,而欧洲是1:12。据此,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经济策略,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明确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 导致了白银的大量外流 B. 推动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 阻碍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
5. 难度:中等 | |||||||||||||||
上表是1905——1911年全国新建面粉厂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A. 民族工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排挤 B. 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C. 近代工业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 D. 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
6. 难度:中等 | |||||||||||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A. 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 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 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 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
7. 难度:中等 | |
1927年4月至5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并规定“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不得以中央委员及省委员兼任”。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 B. 重视党内纪律与监督 C. 努力加强对国民政府的监督 D. 开始关注革命领导权
|
8. 难度:中等 | |
1952年至1957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轻工业的比重由62.7%下降到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B.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 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
9. 难度:中等 | |
以上图片反映出 A. 中国重视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B. 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外交发展 C. 外交政策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D. 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
10. 难度:中等 | |
20世纪8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A. 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 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适应了农业生产由分散到集约的改变 D. 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
11. 难度:中等 | |
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不,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B. 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 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D. 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
12. 难度:中等 | |
古罗马法学家的学说是构成罗马法律制度的基石之一,法学家以他们的学术权威和皇帝所授予的解答问题的权利,通过讨论问题,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准确解决方案。这反映出古罗马 A. 法律创制的过程蕴含理性精神 B. 立法机构主要由法学家构成 C. 贵族垄断立法并随意曲解法律 D. 学者享有等同法官的司法权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
15.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民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其它文明。 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42年开始,美国汽车、飞机等凡是与军工扯得上边的企业,都在为军工生产让道。美国制造的飞机、舰艇、坦克、火炮,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大战场,孤悬两大洋之间的金元帝国,迅速转化为令人恐怖的“军工厂”,成为法西斯轴心国的噩梦。1942年美国的坦克生产为26000多辆,超过了苏联,更大大超过了德国。1941至1945年间,美国总共下水航母131艘(包括护航航母)、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或护卫舰800多艘。作为轴心国海军强国的日本,同期仅仅造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德国、苏联生产的飞机分别为7万架、近10万架和10多万架,而美国生产飞机则多达20多万架。在太平洋岛屿上,铺天盖地的航空炸弹和舰炮轰击,让无数彪悍勇猛的日军眼睁睁地“玉碎”,而他们的步枪和刺刀甚至根本够不到敌军。 ——摘编自杨益《淹死德日的钢铁洪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军工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军工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 “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