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模拟训练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A. 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 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 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

D. 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 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 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 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 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 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 法律至上原则    B. 对公民权的尊重

C. 自由公正意识    D. 人文主义精神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杨光斌在《政治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成败》一文中指出,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对本国主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提供更多的政治保护。这表明“光荣革命”的意义在于

A. 奠定了英国走向民主道路的基础

B.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英国实现了向法治社会的转变

D. 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 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B. 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惨烈

C.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 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C.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A. 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 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 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太平天国不承认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B. 这些地区很早就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D. 《北京条约》签订前,《天津条约》无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35年,蒋廷黻在《大公馆》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国共产党

A.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 开展土地革命

C. 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D. 开展游击战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将他们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 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

B.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

D.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A. 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 推进和平民主的进程    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协商制度

C. 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A. 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C. 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A. 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 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 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 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B.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 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D. 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A.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 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

C. 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D.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 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顸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立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 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 而由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 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材抖二   (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