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
2. 难度:简单 | |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
4. 难度:简单 |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 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 以中国文化为辅助 C. 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 以中国文化为形式
|
5. 难度:简单 | |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根据《万国公法》,“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这说明 A.郑观应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 C.早期维新派还带有自大的思想 D.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
6. 难度:困难 | |
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着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 科学技术决定论 B. 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 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
8. 难度:简单 | |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
9. 难度:中等 | |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提倡国人虚心向两方学习 C.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
10.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
11. 难度:中等 | |
西方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A. 抨击封建专制 B. 弘扬传统文化 C.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 主张政治变革
|
12. 难度:中等 | |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 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得到清军的支持 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3. 难度:简单 | |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
14. 难度:简单 | |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15. 难度:中等 | |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 《民报》、《时务报》 B. 《民报》、《天演论》 C. 《天演论》、《时务报》 D. 《海国图志》、《天演论》
|
16.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 材料二“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上材料中的言论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