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A. 发展近代工业 B. 创办新式学校 C. 实行民主政治 D. 编练新式军队
|
2. 难度:中等 | |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③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④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 《海国图志》 B. 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想 D. 新文化运动
|
4. 难度:简单 | |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 中体西用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民主与科学
|
5. 难度:中等 |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
6. 难度:中等 | |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反响,近二十年以后,洋务派才开始将学习西方的主张付诸于实践。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对时局变化反应迟钝 B. 魏源的主张没有可行性 C. “中体西用”学说被广泛接受 D. 清王朝被西方列强利用
|
7. 难度:困难 | |||||||||||||||||||||||
从“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B.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C.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D.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
8. 难度:中等 | |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 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 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 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 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
9. 难度:简单 |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 A. 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B. 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C.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D. 维护清朝统治
|
10. 难度:简单 | |
近代中国有些人宣称:“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该言论 A.是西方坚船利炮刺激的产物 B.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表现 C.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驳斥 D.是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认识
|
11. 难度:中等 | |
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想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见,严复主张 A. 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 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 C. 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 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12. 难度:困难 | |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
13. 难度:中等 | |
近代某学者在文章中说:“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根据上述言论判断,该学者可能与哪场运动有关(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实业救国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
14. 难度:中等 | |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 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
|
15. 难度:简单 |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A. 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16. 难度:中等 | |
在新式学堂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意识到仅仅有政治上的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造国民思想,振奋国民精神。学生社团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想学说作为立团宗旨,天津地区的觉悟社就是如此。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B. 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 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
|
17. 难度:中等 | |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18. 难度:中等 |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19. 难度:简单 | |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20. 难度:简单 | |
1915年,陈独秀认识到:“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否则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却换上另一个独裁者就是例证。”这反映出( )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B. 陈独秀全盘否定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D. 新文化运动从反对尊孔复古逆流开始
|
21. 难度:困难 | ||||||||||||||||||||||||||||||||
白话文在古代有漫长的历史,在近代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书面表达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缢,她母亲这样开导她):“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缘,图个下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言两拍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据赵兴华《三言两拍的市民文学特色》 材料二某班历史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近代中国白话文的推广”为课题进行探究。以下为活动记录:
材料三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史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要人人知道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国语文学若没有这一千几百年的历史,若不是历史进化的结果,这几年来的运动绝不会那样的容易,决不能在那么短的时期内变成一种全国性运动,决不能在三五年内引起那么多人的响应和赞助……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中国文学若去掉了白话文学的进化史,就不成中国文学史了,只可叫‘古文传统史’罢了。 ——胡适《白话文学史》 (1)据材料一,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概括指出明末白话文学的特点,并据所学知识简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 (2)通过一系列活动,历史小组对近代白话文推广的社会条件有了深入认识,据材料二指出其社会条件应包括哪些方面?“活动记录”对开展历史课题探究有什么启示? (3)试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评述。
|
22. 难度:中等 |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
23. 难度:困难 |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话,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