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   )

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D.中体西用的影响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川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带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 西方列张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 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 “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学习西方的技术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倡西学、兴民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 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 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 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 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15年底,梁启超撰文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   )

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 军事准备不足

B. 政治经验短缺

C. 思想理论肤浅

D. 经济基础薄弱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列与下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科学与人权并重

D.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

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A. 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 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C. 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 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的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此事件表明(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高呼:中国“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其思想核心是(  )

A.批判清政府的腐败        B.振兴工商业

C.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D.重视传统道德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

A. 实业救国    B. 崇尚科学

C. 政治共和    D. 民族独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 《海国图志》

B. 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想

D. 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

A. 冯桂芬、王韬、李鸿章    B. 冯桂芬、王韬、洪仁玕

C. 冯桂芬、王韬、康有为    D.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20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A.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二、null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 君主立宪

B. 以法治国

C. 人民主权

D. 契约立国

 

三、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