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玉溪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历史学者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西周的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免

B. 郡守由君主任免,县令由郡守任免

C.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D. 郡守由科举选拔,县令由郡守任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二、null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

A. 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

B. 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D. 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A. 《汉书》    B. 《旧唐书》

C. 《宋史》    D. 《元史》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左图到右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四、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清史稿·军机人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

B. 资本丰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 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

D.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 便于买卖的公平交易

B.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 体现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六、null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这句名言出自被称为“自然法之父”的

A. 克利斯提尼

B. 伯里克利

C. 苏格拉底

D. 西塞罗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图是英国1989年发行的纪念币。它是纪念

A. “光荣革命”的爆发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两党政治的形成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针对某国一次革命后采用的政治形式,有学者拟订了以下研究提纲,据此判断,这个国家应该是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

这表明

A. 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 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 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 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八、null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共和国总统,由参政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这一法律条文出自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B. 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 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十、null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

法国颁布《1875年宪法》

确立了共和政体

D

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A. A

B. B

C. C

D. D

 

十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 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B. 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 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十二、null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甲午海战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十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他们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

A. 以学生为主力

B. 得到政府支持

C. 上海首先发起

D. 民众广泛参与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 武装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

C. 民族革命

D. 国民革命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 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 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十四、null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下列主张出自该纲领的是

A.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B. “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C.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D.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十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十六、null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下列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不结盟政策

 

十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 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 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 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十八、null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B. 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搞好关系

C. 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十九、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8.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须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而由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材料二(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时期

目的地(国家和地区)

留学人数

费用来源

新中成立——“文化大革命”前

苏联东欧等29个国家和地区

约10000余人

公费为主

“文化大革命”时期

49个国家和地区

约1600余人

公费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

103个国家和地区

约300多万人

自费为主

 

 

——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