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西藏林芝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左传》记载:“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代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尚书

 

三、null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史书记载,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其目的是

A. 恩泽贵族

B. 削弱王国势力

C. 增加税收

D. 实现民族交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 提高办事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增强六部权利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清朝加强专制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 设置中朝

B. 设立中书省

C. 设置内阁

D. 增设军机处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

A. 领事裁判权

B. 割占香港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协定关税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所示的青铜猪首,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饰物,但在近代被西方列强劫掠,劫掠者是

A. 英法联军

B. 日俄列强

C. 德美列强

D. 八国联军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土地分”。这首流传于19世纪中期的民谣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作者曹润堂)这首写于1895年的诗歌反映了哪一场战争的情况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允许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并可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

A. 鸦片战争后    B. 中法战争后

C. 甲午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五、null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由哪个历史事件引起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六、单选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发动了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人民军队的诞生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七、null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歌颂

A. 秋收起义

B. 二万五千里长征

C. 开辟敌后战场

D. 千里跃进大别山

 

八、单选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共同点是

A.发动大规模会战

B.进行积极抗战

C.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坚持游击战争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九、null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D. 中日邦交正常化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是哪一政治理论的实践成果

A. 人民民主专政

B. 政治协商

C. 民族区域自治

D. “一国两制”

 

十、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中国政治制度由古至今伴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官僚系统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公文的传递沟通各部门信息,使政令上传下达。诸如上计(各地定期汇报情况)、司法审批、一般行政事务、军奏情报、监察等,无一不需要借助文牍来实现。皇帝(秦始皇)实际上也是凭借文牍来掌握政局。

——《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1)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始皇“凭借文牍来掌握政局”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919年5月的中国新闻摘编:

1919年5月1日,上海《大陆报》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即山东青岛)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5月2日,《晨报》在头条位置登载林长民的文章:“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2)材料中的“胶州亡矣,山东亡矣”指的是什么?由它引发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结果如何?

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

(3)上文中“代表”参加的是什么会议?该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历史漫画以幽默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谢缵泰这幅漫画最早曾刊于1898年7月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后托好友带到日本、印成彩图,然后交给上海别发洋行发行。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依据材料,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幅漫画有何历史作用?

(2)这幅宣传画创作于1912年,画中有“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字样。结合所学说明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

(3)请为下图撰写说明(包括时间、地点、寓意等)。

上海《救亡漫画》创刊号(1937年)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