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左传》记载:“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
2. 难度:简单 | |
秦代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尚书
|
3. 难度:中等 | |
史书记载,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其目的是 A. 恩泽贵族 B. 削弱王国势力 C. 增加税收 D. 实现民族交融
|
4.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
5. 难度:中等 | |
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 提高办事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增强六部权利
|
6. 难度:中等 | |
清朝加强专制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 设置中朝 B. 设立中书省 C. 设置内阁 D. 增设军机处
|
7. 难度:中等 | |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 A. 领事裁判权 B. 割占香港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协定关税
|
8.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的青铜猪首,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饰物,但在近代被西方列强劫掠,劫掠者是 A. 英法联军 B. 日俄列强 C. 德美列强 D. 八国联军
|
9. 难度:中等 | |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土地分”。这首流传于19世纪中期的民谣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土地改革运动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10. 难度:中等 | |
“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作者曹润堂)这首写于1895年的诗歌反映了哪一场战争的情况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1. 难度:简单 | |
允许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并可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 A. 鸦片战争后 B. 中法战争后 C. 甲午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12. 难度:中等 |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由哪个历史事件引起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
|
13. 难度:简单 | |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
14. 难度:简单 | |
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发动了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
15. 难度:中等 | |
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人民军队的诞生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
16.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歌颂 A. 秋收起义 B. 二万五千里长征 C. 开辟敌后战场 D. 千里跃进大别山
|
17. 难度:简单 | |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共同点是 A.发动大规模会战 B.进行积极抗战 C.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坚持游击战争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
19. 难度:中等 | |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D. 中日邦交正常化
|
20. 难度:简单 | |
下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是哪一政治理论的实践成果 A. 人民民主专政 B. 政治协商 C. 民族区域自治 D. “一国两制”
|
21. 难度:中等 | |
中国政治制度由古至今伴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官僚系统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公文的传递沟通各部门信息,使政令上传下达。诸如上计(各地定期汇报情况)、司法审批、一般行政事务、军奏情报、监察等,无一不需要借助文牍来实现。皇帝(秦始皇)实际上也是凭借文牍来掌握政局。 ——《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1)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始皇“凭借文牍来掌握政局”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919年5月的中国新闻摘编: 1919年5月1日,上海《大陆报》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即山东青岛)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5月2日,《晨报》在头条位置登载林长民的文章:“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2)材料中的“胶州亡矣,山东亡矣”指的是什么?由它引发的近代中国重大事件结果如何? 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 (3)上文中“代表”参加的是什么会议?该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
22. 难度:困难 | |
历史漫画以幽默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谢缵泰这幅漫画最早曾刊于1898年7月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后托好友带到日本、印成彩图,然后交给上海别发洋行发行。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依据材料,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幅漫画有何历史作用? (2)这幅宣传画创作于1912年,画中有“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字样。结合所学说明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 (3)请为下图撰写说明(包括时间、地点、寓意等)。 上海《救亡漫画》创刊号(193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