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2. 难度:中等 | |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
3. 难度:困难 | |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 议会权力遭到了削弱 C. 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D.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
4. 难度:中等 | |
参议院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 A. 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 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 C. 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
5. 难度:困难 | |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
6. 难度:中等 | |
德国著名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在卢森堡看来,十月革命 A. 超越了时代要求 B. 完成了工人阶级愿望 C. 具有启发意义 D.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7.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
8. 难度:困难 | |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 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 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
9. 难度:困难 |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 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冷战”行为 C.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10. 难度:困难 | |
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 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D.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
11. 难度:中等 | ||||||||||||||||||||||||||||||||||||||||||||||||||
下表世界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1913年=100)
下表呈现的各种变化反映了 A.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减小 B. 世界各地的生产率不断增长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趋向平衡 D. 世界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12.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况表(部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 清朝实行新政的推动
|
13. 难度:中等 | |
经过新中国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私营企业的大多数……不再是纯悴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这种状况 A. 说明国民经济恢复收到良好效果 B.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C. 确立了人民政府的经济领导地位 D. 把私营企业纳入了计划经济轨道
|
14. 难度:中等 | |
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成立了联郑紧急救济署、国家复兴管理局、农业调整署、联邦政府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的独立办事机构和附属机构。这些机构 A. 扩大了政府的行政职能 B. 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 C. 动摇了美国的分权原则 D.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
15.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 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
16. 难度:中等 | |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
17. 难度:简单 | |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这反映了 A. 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B. 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 C.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 D. 欧日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
18. 难度:中等 | |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
19. 难度:中等 | |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 D. 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
|
20. 难度:困难 | |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
21. 难度:中等 | |
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A. 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 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 C. 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 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
22. 难度:中等 | |
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
23. 难度:简单 | |
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能够被发现是基于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普朗克量子论 C.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相对论
|
24. 难度:困难 | |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 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 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 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
25. 难度:中等 | |
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A. 文明的多样性维护世界的稳定 B. 文明的融合是和平的最好保障 C. 多极化趋势避免文明间的冲突 D. 单极世界构建易触发世界大战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范畴,且不同时代有看不同的历史特征。目前学术上认为经济全球化最初发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世纪以前,东西方社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因而也不可能在大的范围内形成持久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上图反映的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及史实。请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该论题的理解。(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人士的哪几方面能力?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 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倒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责茗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扳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蔽》)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择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