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A. 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 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 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感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这说明他倡导

A. 发明本心

B. 知行合一

C. 礼法并施

D. 重义轻利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二、null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公元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A. 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 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 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 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改朝换代,往往国家颜色随之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尚黑。看似简单的颜色更替背后,是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A. 以德治国

B. 统治合法

C. 君权神授

D. 阴阳五行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宋儒不再批判佛教

B. 宋朝儒佛地位相当

C. 佛学渗入儒家义理

D. 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

A. 主张正视儒学

B. 否定佛教传播

C. 肯定道教影响

D. 主张三教合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 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 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诸葛亮的和关羽的,《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A. 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    B. 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 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    D.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社会危机的影响

B. 经济变迁的推动

C. 理学功能的更新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866年郭嵩焘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 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 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 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梁启超

A. 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

B. 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 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暴力反清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 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 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 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

A. 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    B. 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

C. 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    D. 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

 

四、null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现代新儒家贺麟先生说:“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学术,反而因其洗刷扫除的工夫,使得孔孟程朱的真面目更是呈露出来”。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有助于把握儒学的根本精神

B.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启发了多数国民的自觉意识

D. 全面否定了落后的儒家思想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A. 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 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 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六、null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D. 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资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查阅到文艺复兴的诸多著作

得出古希腊是人文主义的滥觞的结论

 

 

A.

B.

C.

D.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卢梭声称,可以从感情、感觉和心灵学到经验的教训,学到理性所永远不能确立的真理。他的这种思想

A. 摆脱了自然法则的制约

B. 充实了启蒙运动的自由理念

C. 凸显了激进的政治色彩

D. 否定了理性启蒙的历史作用

 

八、null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理性”一词有多种解释,一般是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也指认识事物所应坚持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观察对象是社会与自然

B. 肯定人的价值和地位

C. 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以前的希腊

D. 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爱因斯坦在广岛、长崎事件发生后警告世界:“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想方法以外的一切,这样,我们会逐渐陷入空前的大灾难中。”这里的“思想方法”是指

A. 尊重科学的思维模式

B. 科学工具化的思维模式

C. 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模式

D. 追求理性的思维模式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据此可知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C.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 世界两极格局濒临瓦解

 

十、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材料二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摘编自【英】昆廷·斯金蚋《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思想源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材料唐代是御史监察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的时代。设置目的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所谓“正朝廷纲纪,举百司紊失”。(初始)“御史台……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开元十四年始规定受事御史之制,弹奏前往往是“推覆理尽,然后弹之”。御史台推鞠狱公(包括举弹前的推覆)和受命推按,往往不是一日而毕的事,这就需要“留问——暂时拘捕,于是设置监狱,称为“台狱”。御史台初期只审判皇帝交办的案子,即所谓“制狱”。它与刑部、大理寺联合组成“三司”,具有联席会审的性质。一般说来,几经御史台推鞠落实后的案子,还得移交大理寺法官详刑定谳,量罪判处。终唐之世,御史台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司法机关。唐后期,御史台的职权渐被侵削。在地方上,御史台对割据和跋扈藩镇是难以行纠举之职的。在中央,宦官势力是御史台不得侵犯的禁区。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官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御史台的职权范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御史台的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