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秦始皇规定: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帝独尊

B. 皇位世袭

C. 皇权至上

D. 避讳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A. 所任官职名

B. 因功得到的封地

C. 母亲的族姓

D. 所在地方的地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

A.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B. 开始确立君主制

C.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原配夫人皇后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继承皇位的应该是

A. 李建成

B. 李世民

C. 李玄霸

D. 李元吉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三公九卿制

D. 王位世袭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下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 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 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位54年,时间之长仅次于后世的清康熙帝。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与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的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下列制度属于汉武帝的是

①推恩令

②刺史制度

③内外朝制度

④察举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宋人胡致堂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 奉行流程式分工

B. 实行职能式分工

C. 架空皇帝的决策权

D. 强化君主专制独裁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 皇权逐渐削弱

B. 相权逐渐加强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成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尚书台

B. 唐代三省六部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时期可能是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了相权

B.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 明初曾设置左右丞相统管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铙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磨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