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 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 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 男尊女卑思想

B. 专制王权影响

C. 个人主义心理

D. 家族宗法观念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候,叫教“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

A. 分土分民

B. 维家亲情

C. 家国情怀

D. 贵族专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御史制度

D. 郡县制度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由此可知,当时

A. 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

B. 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

C. 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

D. 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A. 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B. 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

C.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这里的“黄袍”主要体现了服饰的

A. 御寒功能

B. 等级标识功能

C. 装饰功能

D. 文武分工功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

B. 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

C.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D.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A. 唐朝的制度更为先进

B. 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

C. 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

D. 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一般来说,外部的压力大多不至于引起政权的变革,而内部的紊乱,則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续存。尤其是当血缘关系不再能约束政治利益的分歧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就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以下哪一选项能说明此观点

A. 七国之乱

B. 推恩令

C. 安史之乱

D. 黄袍加身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 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 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资治通鉴唐记》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说明了

A. 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

B. 权力部门相互掣肘,效率较低

C. 决策程序过于死板,制约皇权

D. 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唐宋期间,中国古代立法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这反映了

A. 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

B. 皇帝成为最高立法者

C. 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

D.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

A. 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 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 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 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

A. 周朝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B. 西汉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

C. 魏晋三省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null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明太祖朱元璋曾祷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权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钱穆称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使人们热衷于当官……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隋朝创立的

A. 世官制度

B. 察举制度

C. 科举制度

D. 刺史制度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

A. 宰相胡惟庸乱政

B.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 朱元璋性格多疑

D. 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 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 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

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A. 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 彻底解决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 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 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这一记载表明明代

A. 人才选拨更加注重形式

B. 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

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 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

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

A. 农业生产结构很脆弱

B. 小农经济具有较强再生能力

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 农民要承受很高的赋役负担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

A. 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

B.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

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 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 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 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gǔ)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A. 翻车

B. 筒车

C. 水排

D. 风力水车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精耕细作

B. 铁犁牛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

D. 自然经济

 

五、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六、简答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立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