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年四川省高二第三学月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近代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B. 中国人自古以来勇于接受挑战

C. 中国人在被动中抛弃懦家思想    D. 中国已在近代融合到世界中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南宋《梦梁录》记我“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针盘”的主要作用是

A. 观测天象

B. 辨别方位

C. 测量风向

D. 记录行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 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 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 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事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梭伦改革时规定,国家就政治事务发生党争时,公民不得袖手旁观;陈独秀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抗争,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所动心”。据此可知梭伦和陈独秀都强调

A.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B. 应该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

C. 党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公民意识对国家至关重要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朱熹的《四书集注》

C. 李贽的《焚书》《藏书》

D.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 “因民之利而利之”

B. “兼相爱,交相利”

C.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和法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二、null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 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 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条件的,下列不属于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条件的是

A.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B. 海外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海外市场

C.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和政治保障

D.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A. 摆脱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 民族工业的资金、技术实力与外国企业不相上下

C.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进步思想很快沉寂下去原因。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整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从晚清到民初,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追求近代性和固守传统性,似乎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互相纠缠,互相链接。……通常民族主义从逻辑上来说,会将取向引向对传统性的固守和对近代性的拒绝,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却表现为对国家整体现代性的追求,简而言之即通过追求富强来凸显民族存在,而追求富强又只能是近代化和西方文化。于是,民族主义立场和世界主义价值就常常混杂在一起,近代性的追求遮掩了传统性的固守,民族主义则经由世界主义来表达。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包买商)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著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18世纪持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国、英国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两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