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富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试卷(二)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来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A.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B. 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C. 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D. 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人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B. 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 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 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二、null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教会权威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官吏腐败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防止官员腐败,大批网民提出对重要官员加强监督与制约,观察下面两幅漫画,要从理论上 查找这种制约主张,你最好查阅                                   

A.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B. 《论法的精神》

C. 《社会契约论》    D. 《九十五条论纲》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进入阳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启蒙运动前只有迷信和无知

B. 启蒙运动消灭了迷信和无知

C. 阳光是指理性和科学

D. 黑暗完全是由天主教统治造成的

 

四、null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伏尔泰认为:“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怪了。”伏尔泰所说的“永恒规律”是指

A. 伏尔泰提倡的自然权利说

B.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

A. 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 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C. 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D. 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六、null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体现第三大定律的是:

A. 三权分立说

B. 法律平等

C. 天赋人权

D. 社会契约论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阻碍就将以原速度持继运动下去;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D.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思维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 解释了改良蒸汽机的工作过程

B. 应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而产生

C. 证明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D. 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四洲志》一书,简要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此书开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C. 该书的编写受《海国图志》的影响

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当时思想主流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

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八、null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 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

A. 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B. 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D. 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十、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西方认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是怎样践行这一认识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