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西藏拉萨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 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C.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人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基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D.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

A. 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 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 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 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 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 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 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1907年底民政部下发“妥拟自治章程,请旨饬下各省督抚,择地依此试办”的通知。到1908年前,国内直接以研究并促进地方自治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约有30余个,筹办或试办地方自治的组织机构约有60余个(各省奉旨设立的自治总局不计)。据此可知,这场地方自治运动

A. 是由清政府主动发起的

B. 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政治变革

C. 标志着汉族官僚的崛起

D.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下图是20世纪四十年代丰子恺创作的一幅漫画《从三文钱一碗吃到四百元一碗)。下列各项最切合其主题的是

A.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经济状况的恶化

C. 生活方式的革新

D. 列强侵略的加剧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A. 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权利

B. 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C. 美国与日本的联盟更密切

D. 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罗马法学家提出:“在进行制订法律、修订和解释现存法律的全部劳作过程中。始终存在引导他们的标准和准则,即对于一种天然本有正义的理想,对于一种客观善的理想,它们远比任何人类发明之物崇高而广泛”。这一理想指的是

A. 颁布万民法

B. 倡导自然法

C. 废除奴隶制

D. 鼓吹性善论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导致下面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和死亡率状况表(单位1000居民)

年平均率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净增入口

1871-1880

40.7

28.8

11.9

1881-1890

38.2

26.5

11.7

1891-1900

37.3

23.5

13.9

1901-1910

33.9

19.7

14.3

1911

29.5

18.2

11.3

1912

29.1

16.4

12.7

 

 

A. 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

B. 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C. 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

D. 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下图是俄罗斯社会舆论调查研究中心以“你认为导致十月革命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为题在全国进行的调查统计表(百分比)。这说明

A. 十月革命发生时劳动者处境最艰难

B. 沙皇的专制统治引起社会严重不满

C. 临时政府冒险参加一战加速了垮台

D. 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得到了认同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82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努力下,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1984年,先后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消除历史矛盾

B. “公约”有损美英等国霸权利益

C. 第三世界国家兴起阻碍了美英发展

D. 第三世界国家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吴下(苏州)号为繁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有陆海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馍,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添,心弹精巧,……官府习于用。通无禁约,间有一二贤明之官,欲行禁约,议者多谓奢僭之人,自费其财,无害于治,反讥禁者不达人情。

——摘编自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

材料二

但丁的《神曲·地狱》中也看得出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奢侈品往往与荣耀、地位、声望等联系在一起,封建贵族附庸风雅、以奢侈为荣,普通百姓也喜欢效仿貴族。昂贵精美的服饰、豪华宏伟的住宅、奢侈美味的饮食等物质生活让人们尽显奢侈之能事,充分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消费能力的提高,更是个人取得成功的表现。这股潮流从意大利发端,涌向整个欧洲,又从欧洲席卷了世界。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传统下,奢侈品牌逐渐从意大利奢侈消费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现代奢侈品牌的前身。

——摘编自朱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消费生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苏州和佛罗伦萨社会风貌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地社会嬗变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领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賴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环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所打击的对象。商软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对于有特权者,要“高其解舍”的标准。使“余子不游事”以避役。秦于授田征役中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

——摘编自张金光商鞍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指出材料反映的秦家庭形式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商鞅变法中促进这种变化的举措。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刚一爆发,德国就展开了原子弹的研究计划。然而,德国并没能造出原子弹,它甚至连门都没有入。1942年6月,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海森堡向军备部长斯佩尔(AlbertSpeer)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斯佩尔将这一情况报告希特勒,当时由于整个战场情况的紧迫,德国的研究计划被迫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时间,确切地说是六周内见效的计划都被暂时放在一边。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这个计划在被高层放任了近2年后,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他下今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并建了几个新的铀工厂。计划确实有所进展,不过到了那时,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而且为时也未免太晚,不久德国就投降了。

——摘编自《上帝投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二战期间未能制造出原子弹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抢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8年的《劝学篇》总结了张之洞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旧体新用”,反映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灵魂——“致用”的特点。也体现了张之洞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提倡以“守约”来改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实学”和鼓励多层次“游学”的教育改革思想,《劝学篇》为张之洞参与并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也通过癸卯学制最终得以向全国推广。虽然《劝学篇)中也反映了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有着相当保守的成分,但是在那个“新学”与“旧学”相碰撞的时代,身居清廷高位的张之洞能力主“新学”,以“旧体新用”来调和中、西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系统教育改革思想,这是极其可贵的。

——摘编自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