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
2. 难度:困难 | |||||||||||||||||||||||||
下表为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据此表可知
A. 农业中心区域发生转移 B. 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 C. 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D.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臻完善
|
3. 难度:中等 | |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发展商品经济 C. 调和阶级矛盾 D. 强化社会控制
|
4. 难度:中等 | |
《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这段文字实质 A. 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 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 C. 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 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
|
5. 难度:困难 | |
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A. 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B. 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 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D. 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
6. 难度:困难 | |
《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 A. 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 B. 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 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 D. 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
|
7. 难度:困难 | |
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 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 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 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
8. 难度:困难 | |
明万历二十七年,山东临清爆发了驱逐税监马堂的暴动,临清每年上缴朝廷的田赋只有七八万两白银,但马堂从这里收走的工商税却达十几万两。这反映出当时临清 A. 居民鄙视从商的思想 B. 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C. 商人的政治地位较高 D. 官府鼓励商业经营
|
9. 难度:中等 | |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淸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射出当时苏州 A. 社会秩序严重混乱 B. 城市经济发展繁荣 C. 传统文化保存良好 D. 社会风气积极向上
|
10. 难度:困难 | |
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市场交易发展繁荣 B. 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 专业市场开始形成 D.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1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代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唐代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明朝的有关论述却认为只有白银能够充当货币。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B. 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 C. 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 D.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
12. 难度:困难 | |
“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 B. 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C.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 殖民扩张的影响
|
13. 难度:中等 | |
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下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A. 印象派画风盛行 B.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C. 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 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14. 难度:困难 | |
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 A. 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 资本积累的途径 C. 自由贸易观点终结 D. 殖民掠夺的野蛮
|
15. 难度:中等 | |
1855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也认为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以上现象反映出 A. 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B. 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C. 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 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
16. 难度:简单 | |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A. 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的近代化 B. 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 C. 阻碍了工农业文明地区的交流 D. 助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
17. 难度:困难 | ||||||||||||||||||||||||||||||||||||
下面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A.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B.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C.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 D. 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
|
1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A. 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B.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 C. 中国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 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
19. 难度:困难 | |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
20. 难度:困难 | |
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A.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 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 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
21. 难度:中等 | |
1904年,(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 C. 清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 D. 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
|
22.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A. 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 B. 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 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D. 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
23.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A. 反帝运动不断高涨 B. 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 社会生活日益西化
|
24. 难度:简单 | |
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 A. 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 B. 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 C.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D. 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
|
25. 难度:简单 | |
1956年苏联国民收入比1913年大约增加13倍,按人口计算约增加12倍。从1918年到1957年40年间,苏联工业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同期美国只有3.2%,法国3%,英国1.9%。可见,苏联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这一现象 A. 说明苏联的经济发展潜力远超西方国家 B. 是苏联获得了更多经济援助的结果 C. 成就取得牺牲了太多农民的利益 D. 使苏联在综合国力上领导美国
|
26. 难度:中等 | |
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A. 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 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 C. 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 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
27. 难度:中等 | |
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为此他主张 A. 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C.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公民的个人利益 D. 走介于自由放任和集权之间的道路
|
28.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代表民主党派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以下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说明美国的共和党在美国不得人心 B. 表明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竞争激烈 C. 说明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D. 胡佛的执政能力较差
|
29.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60年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下列各项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A. “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地位急剧下降 B. 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经济总量总体处于上升状态 C. 20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经济地位上升的根本原因
|
30. 难度:中等 | |||||||||||||||||||
1956—1960年中国74个城镇人口迁移统计表
关于该表格所示现象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为了缓解城市规模过大而产生的人口压力 B. 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遭受挫折 C. 户籍制度的调整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收到了成效
|
31. 难度:中等 | ||||||||||||||||||||||||||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
A. 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
3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无锡县某供销合作社发行的股票。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因素,这一现象 A. 能够有效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 B. 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C. 是对“人民公社”进行的新体制改革 D. 是对乡镇企业模式的有益探索
|
33. 难度:简单 | |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
34. 难度:简单 | |
1982年5月6日、7日,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按行业实行联合和改组的专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相继成立。薄一波分别在成立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这一改组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B. 是经济体制管理改革的重大突破 C. 目标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D. 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
35. 难度:简单 | |
《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之后,“投机倒把”的罪名被“长途贩运”所替代。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 A.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B. 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
|
3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3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由于城市中市坊制度的破坏,以及邻近乡村地区懋迁(贸务)的方便,原有的定期市逐渐演变形成商业性的聚落,做为固定居处的市于是形成。另一方面,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时代,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可见,明清时“市镇”或“镇市”已经成为江南地区一般商业聚落的通称了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犁。……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到明清江南市镇的变化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淸时期相比,近代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
38.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31945年8月—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材料二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第二,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该法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在联邦储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安全。存款保险制明显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3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 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和“通货再膨胀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此,在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和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规定,提高价格,促进通货膨胀。《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提高工资和价格,这使得物价很快上涨。物价的上涨,被看成结束货币紧缩政策的标志。通过货币贬值,将美国经济政策从国际束缚中解放出来。1934年1月,国会通过《金准备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35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2克降低为13.71克。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1945—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总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总结从中美货币改革带来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