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财产 B. 信仰 C. 地域 D. 血缘
|
2. 难度:中等 |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
3. 难度:简单 | |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
4. 难度:困难 | |
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
5.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御史制度 D. 郡县制度
|
6. 难度:简单 | |
《汉书》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刺史的任务是 A. 选拔地方人才 B. 征收地方赋税 C. 监察地方官员 D. 管理地方行政
|
7.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这个机构是 A. 汉代的中朝 B. 唐代的三省 C. 明代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8. 难度:简单 | |
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10. 难度:简单 | |
“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 郡国并行 B. 师法黄老 C. 设置刺史 D. 颁推恩令
|
11. 难度:简单 | |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 “中外朝”制 B. 内阁制度 C. 军机处 D. 密折制
|
12. 难度:中等 | |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
13. 难度:简单 | |
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
14. 难度:简单 |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15. 难度:困难 | |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
16. 难度:中等 | |
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
17.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B. 公民政治,政体多样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通过海外殖民扩展领土范围
|
18. 难度:简单 | |
《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 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 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 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
19. 难度:中等 | |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它 A、使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B、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C、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特权D、是由平民代表制定的法律
|
20. 难度:中等 | |
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A. “民众法庭” B. “公民大会” C. “十将军委员会” D. “五百人议事会”
|
21. 难度:中等 | |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是一部成文法典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
22. 难度:简单 | |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 ) A. 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治的工具 C. 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 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
23. 难度:中等 | |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的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进。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意在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
24. 难度:中等 | |
1688年,英国发生宫廷政变,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英国人赋予这次政变以“光荣革命”之名,予以高度肯定,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以不流血的方式达到革命的目的 B. 建立起对王权的法律约束 C.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 使国王居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25. 难度:简单 |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26. 难度:简单 | |
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为执行…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如何体现“民主政治”?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2)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
27.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封建论》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