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
2. 难度:中等 | |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政府部门之间互相牵制 D. 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
|
3. 难度:中等 | |
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A.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 政事堂权力膨胀
|
4.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A. 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 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 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 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
5. 难度:简单 | |
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
6. 难度:中等 | |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 “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 B. 出现了“世胄蹑高位”的局面 C. “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 D.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且互相牵制
|
7. 难度:简单 | |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 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 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8. 难度:中等 | |
学者徐中约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 A. 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B. 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 C. 阐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D. 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
|
9. 难度:中等 |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外国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 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 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C. 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10. 难度:中等 | |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A. 主张均分产品 B. 达到军事全盛 C. 开始封王建制 D. 调整经济政策
|
11. 难度:中等 | |
天王洪秀全出宫乘坐的是64人抬的龙凤黄舆,随行的有典天舆一千人、典天马一百人,还有典天锣、典天乐……等等共数千人。天朝朝里朝外文武各级官员31万多人在穿戴装饰上同是华丽奢侈,一冠袍可抵中人之产,材料反映了 A. 太平天国领导者的奢华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 B. 太平天国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C. 《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 D.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
12. 难度:困难 | |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13. 难度:中等 | |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难度:中等 | |
“武昌起义后,立即出现许多党派争取参加政府的局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胜利。更是表现出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 A. 推动了农民政权的建立 B. 导致了封建统治的崩溃 C.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 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
|
15. 难度:中等 | |
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 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 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C. 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 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
16.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一个城市及郊区就是一个国家,城邦太小,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人口太少,彼此相熟,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就不相信。这造成的影响是 A.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发展 B.形成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观念 C.萌发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D.王权不断强化势必导致君主专制
|
17. 难度:中等 | |
雅典“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强调 A.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B. 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 C. 城邦公民自由平等 D.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18. 难度:中等 | |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发展史反映了 A. 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 B. 法律适应的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 C. 法律的正义性得到增强 D. 法律的时效性日益明显
|
1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 有相同的政治理念 B. 两国国情基本相同 C. 有类似的经济生活 D. 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
20. 难度:困难 | |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B. 君主立宪体制有待于完善 C. 权利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D. 《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
21. 难度:中等 | |
纽约州代表汉密尔顿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一切社会都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前者是富裕的,出身名门的,后者是普通大众,很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汉密尔顿主张 A.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 建立有限制的君主制 C. 反对赋予人民权利 D. 用宪法限制民主权利
|
22. 难度:简单 | |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
23.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890年英国杂志刊登的题为《放下方向舵》的时事漫画,讲述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辞职的大事。根据当时德国政治体制,你认为最有可能让他辞职是 A. 皇帝 B. 内阁 C. 帝国议会 D. 联邦议会
|
24. 难度:中等 | ||||||||||||||||
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权力机构的“分权”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