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A. 年龄长幼 B. 贤良优次 C. 出生贵贱 D. 血缘亲疏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C.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D.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
3. 难度:简单 | |
假如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归纳整理大臣们的奏章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位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
4. 难度:中等 | |
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 A. 内朝官 B. 外戚集团 C. 外朝官 D. 宦官集团
|
5.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D.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
6. 难度:中等 | |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 震慑官员 B. 整治朝纲 C. 罢除丞相 D. 强化君权
|
7. 难度:困难 | |
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 A. 文人政治地位低下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统治地位衰落 D. 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
|
8. 难度:简单 | |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属于公民范畴的“男人”是( ) A. 温杜德男,35岁,没有读过书,大脑中度智障,居住在雅典的自由民 B. 麦克卡男,28岁,满腹经纶,文武全才,来自波斯帝国,现暂住在雅典 C. 索斯丹男,33岁,武艺超群,因无钱给父母治病,被迫卖身为奴 D. 艾梵德男,11岁,雅典自由民,公认的神童
|
9. 难度:中等 | |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这项措施是 A. 颁布“解负令” B. 设立陪审法庭 C. 成立“四百人会议” D. 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
10.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概论》指出“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公开法律”指的是制订 A. 《十二铜表法》 B. 习惯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
11. 难度:简单 | |
1804年3月21日公布的《拿破仑法典》采用了《民法大全》中四种法律文献之一的《法学阶梯》的结构体系,并确立了所有权绝对化、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项基本原则。它与德意志民法典一起构成了欧洲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这表明罗马法 A. 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B. 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武器 C. 成为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理论 D. 成为近代西方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
|
12. 难度:简单 | |
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英国国王在(光荣)革命前保证“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文件”,而革命后保证“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主要表明( ) A.崇尚法治是英国的传统 B.革命前后英国民主制度无实质性变化 C.革命后国王成为可有可无的虚君 D.革命前后英王权力来源发生了重大改变
|
13. 难度:中等 | |
1711年,英国下院通过对法停战法案,但被在上院占据多数的辉格党贵族所阻挠。为此,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使英国退出了战争。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 B.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C. 上院的权力大于下院 D. 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权力
|
14. 难度:简单 | |
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 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
15. 难度:中等 | |
1786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华盛顿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 邦联是个松散的联盟 B.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 应该联合成一个国家 D. 中央集权可能导致专制
|
16.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集中体现这一设计思想及其实践的美国国家机构是 A. 总统 B. 最高法院 C. 国会 D. 邦联议会
|
17. 难度:中等 | |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
18. 难度:中等 | |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首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 A. 法国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
|
19. 难度:中等 | |
1839年3月,林则徐曾经召集广州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645名学子入贡院“考试”,试题中包含的问题有“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零售商、过去禁烟弊端以及禁绝之法”。由此可知 A. 禁烟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B. 林则徐主持全国的科举考试 C. 清末知识界关注社会问题 D. 林则徐为禁烟运动做准备工作
|
20. 难度:中等 | |
美国驻华公使瑞德·威廉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从外交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同意打开门户……绝对和彻底地打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个角落。她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这封信最早当写于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以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21.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表银数単位:万两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 政府偿还巨额赔款 B.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
22. 难度:中等 | |
日本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列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这反映了日本 A. 明治维新后必然脱亚入欧 B. 开始认识到清王朝的威胁 C. 面临来自邻国的军事压力 D. 推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
|
23. 难度:简单 | |
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24. 难度:中等 | |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A. 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 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 C. 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 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
25. 难度:简单 | |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其物质基础是 A. 帝国主义侵略深入,造成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迅速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和阻碍 D. 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
26. 难度:中等 | |
1911年10月11日,某城贴满了告示,上面写道:“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不用猜疑。……共图光复事业,汉家中兴立期。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毋差池!”这座城市是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D. 武汉
|
27. 难度:中等 | |
某近代历史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推动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 C. 促进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使人们思想解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28. 难度:中等 | |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C.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D.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29. 难度:中等 | |
1919年,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帖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这反映了 A. 中国人民开展收回利权运动 B.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
|
30. 难度:中等 | |
这场革命“荡涤了北洋军阀势力,使全国人民接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这场革命 A.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B. 促进了国共两党的进一步合作 C.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
31. 难度:中等 | |
纵观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体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为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四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材料一中的第一次“革命”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在地方上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带来“前无古人的变化”的具体表现。 (3)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合适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解散后的英国商人,一脑门的做生意,抢市场,把一大堆西餐刀叉和钢琴之类运到中国。卖不掉,便以为是口岸不够,于是就逼政府把大英帝国的舰队开过来。……说起来,今天的先沿海,后沿江的区域开放,还是他们路线的翻版。英国人企图在这根“丁”字型的水线上,按尺寸分割,把每个城市都变成新孟买、新广州。 材料二只要进出口总量增加,改造自然经济,纳入国际大循环,口岸还是需要开发的。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未调整到每个地区都能支持一个外贸口岸……至今在沿海、沿江城市看到与上海外滩同式样,却都小一壳的洋楼,孤零零的几幢,就可以想见当年的开发计划是如何破产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李天纲《历史活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人企图“把每个城市都变成新孟买、新广州”的原因和手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都选择了“先沿海”的路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并分析英国“当年的开发计划”破产的根本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