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宋代程颢、程颐和张载都强调说,“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其主张都基于 A. 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B. 宋朝的宗法观念淡薄 C. 宋朝有编订族谱的习惯 D. 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
|
2. 难度:中等 | |
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由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 C. 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 D. 周人注重寻找权利合法化的依据
|
3. 难度:困难 | |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
4. 难度:简单 | |
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这说明秦代 A. 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 B. 道德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 C. 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 D. 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
|
5. 难度:中等 | |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A.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
6. 难度:中等 | |
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A. 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B. 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C. 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D. 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
|
7. 难度:中等 | |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
8. 难度:困难 | |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A. 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B. 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C. 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
10. 难度:中等 | |
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 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B. 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C. 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D. 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
11. 难度:中等 | |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这些措施,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A.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 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
12. 难度:困难 | |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 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 理学观念普及到民众生活 C. 商品经济推动理学的繁荣 D. 理学思想有世俗化的倾向
|
13. 难度:中等 | |
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A. 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 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
14. 难度:中等 | |
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 A. 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 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 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
15. 难度:困难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 A.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 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 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D.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
16. 难度:困难 | |
洪武年间,朱元璋虽然在政治上给诸王以极大的权力,但在经济上却主张节俭;永乐后各朝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的同时,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 A. 是明朝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 B. 顺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C. 反映了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 D. 体现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
|
17. 难度:简单 | |
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而刊刻的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带动了小说的繁荣 B. 神魔小说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C. 司法知识因公案小说而普及 D. 建阳刊刻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
18. 难度:困难 | |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要求,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 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 典籍整理服务于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
19.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 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B. 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 C. 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D. 商人的自身修养普遍提高
|
2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
21. 难度:困难 | |
古代雅典举行公民大会的时候,执政官就派人两头牵着一根长绳,从市场和街道上横扫而过,把人们赶向会场,绳上沾着赭色矿石粉,谁的衣服沾上这种粉末,就成为极大的耻辱。这种做法 A. 有利于坚持民主制度 B.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不宽容性 C. 是对公民人身的侮辱 D. 扰乱了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
22.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 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 B. 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 C. 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 D. 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
|
23. 难度:困难 | |
英国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虑,因为我们己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若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 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 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 法治己经取代了人治 D. 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
|
24. 难度:简单 | |
(题文)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
25. 难度:中等 | |
“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A.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 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 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 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
26. 难度:中等 | |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 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 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 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 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
27. 难度:困难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在说明问题时除运用简单的四则运算外,还大量使用了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及众多的统计图表。这说明 A. 社会史观的形成与数学的进步密切相关 B. 史学研究、社会研究可以借助数量分析 C. 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学习外国先进科学 D. 数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条件之一
|
28. 难度:困难 | |
1927年,列宁格勒《真理报》刊登了农户的纳税率:收入在150卢布以下的农户,税率为4.75%,150—200卢布的为5.25%,200—300卢布的为5.75%,300—450卢布的为8%,450—600卢布的为10.5%。这表明,当时苏联 A. 限制并消灭富农阶层 B. 防止农民的两极分化 C. 废除了新经济政策 D.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
29. 难度:困难 |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电影创作上的第二次高潮,苏联称之为“解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影新浪潮”。苏联电影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生产扩大,样式丰富,人文色彩浓厚。这一高潮的出现 A. 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关 B. 反映了苏联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 基于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 体现了“个人崇拜”风气的破灭
|
30. 难度:困难 | |
下图是某一时期“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C. 世界经济制度化体系化优势明显 D. 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
|
31. 难度:困难 | |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 A. 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 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 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 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 ——摘编自赵伦芬、谢晖《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
34.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晋时期,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制度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宋代已明确废除了作为良贱身份等级的户籍制,而代之以财产为主的五等版籍制。“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土地配置模式已成为不易之制,“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被“富者有资可以买田”所代替。……唐代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按人,宋代则按资产制定户等。主户与客户的含义已有质的变革,主、客两者的区别是依据土地占有情况,富民与佃农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联盟,“佃户既赖田主给佃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赡家计。”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历史影响。
|